2020年1月11日
香港教育改革爭議不斷,1998年實施母語教學,成效見仁見智;2011年推出國民教育的諮詢文件,引起社會的極大迴響;2019年的社運又引發前特首指當年的通識教育失敗。香港教育在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不單是香港本地政策,而是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大家或許不是拭目以待政府的鴻圖,而是社會各方持份者積極共同建構香港教育的新生態環境,由政府策劃及管治的教育是重要的一環,但不是香港教育生態的全部。
學生須在不確定未來航行
未來的教育是怎樣的呢?比爾.蓋茨在2019年底推薦好書之一有自黛安.塔文納(Diane Tavenner)的《準備:孩子們過充實的生活需要什麼》(Prepared: What Kids Need for a Fulfilled Life)。黛安創辦美國知名新型學校「高峰公共學校」(Summit Public School),旨在幫助孩子擁有更充實的人生,方法包括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專題項目,學會團隊合作,以及一對一師生的啟發引導等。核心信念是相信學生有成功的能力,教育釋放其潛能。
從企業急流勇退的馬雲老師多次在不同的國際論壇指出今天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年輕人在未來30年失去工作,因為他們學到的東西,記憶的知識和掌握的運算方法,機器可以做得更好。年輕人要具有非常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力。馬雲指出教育須裝備學生在新世界能生存、工作、創新及貢獻。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行「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030」的項目,當中以《學習指南針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比喻學生須在不確定的未來航行,學問就像手上的指南針,加上智慧判斷,積極主動尋找及並行出自己的路。
整個社會的學習框架要透過政府、教育專家、學校領袖、老師、學生、家長及其他辦學團體等協作。教育旨在提升整體社會的福祉(Well-being),超越經濟及物質的豐厚。
香港的未來,成也教育,敗也教育。香港教育的下一個十年將會是多方持份者互動營造的教育生態。衡量國際教育趨勢,國家與香港的局勢及本地教育市場的發展,香港宜積極打造以下的生態環境:
一、香港教育市場多元並存,供學生家長自由選擇。2019年香港社運突顯了廣闊光譜中不同的角度、分析、判斷及立場。期望香港的教育市場能讓不同光譜的辦學機構、教師、學生及家長多元並存,求同存異,讓學生及家長清晰各辦學團體的立場、教育理念及方法,作出選擇。整個教育生態環境,充滿公營及私營,高端及大眾化,國家色彩及國際接軌,重學術及重體藝,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二、香港學校能更靈活因材施教,成就學生在不同科目的能力與進度而實踐個人化的學習級別,而不再是單一群眾填鴨式教育,按年齡劃一學年及所有科目的程度。香港有一些中小學已讓在個別學科都表現優秀的學生參與更進階的項目學習。以釋放潛質為大前提,學校宜嘗試進一步評估學生在不同學科達到的水平而有不同的級別,讓學生可按程度實踐更多更有效的跨級及混齡學習。
三、香港教育與經濟人才需求接軌,社會市場容納更寬闊的才華綻放。學校能培養學生在社會有競爭力及市場價值。與此同時,除了主流的行業與才能,香港的社會與經濟亦可營造市場空間,容納較小眾需求的才華,如藝術、體育等職業,社會對多元的支持可以是欣賞敬重的文化、企業或機構贊助及大學收生標準等。期望學生不須放棄自己有濃厚興趣熱忱,但沒有「事業前途」的科目,年輕人可以發展自己的才華,追求理想,前途不單是為了上車供樓。
5G開拓國際交流創新機會
四、5G互聯網日新月異的學習技術,讓本地教育與國際教育有更多交流合作與創新的機會,讓香港學生透過網上教學平台、影像直播、虛擬實境等與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學習、衝擊與借鑑。科技應打破地域限制,期望透過跨國跨文化的網上學習設計,鞏固公認的普世正面價值,聚焦學習與實踐,解決社會大眾問題。聯合國訂立了17項2030年的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沒有貧窮、沒有飢餓、健康幸福、高品質教育、和平公義等。在地球村,未來的孩子就業生活的流動性會更高,跨國跨文化的學習體驗有助國際人才流動,促進世界和諧。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開發商有能力轉型嗎? |
上一篇: | 3D海洋農場 搶救魚類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