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香港經濟近日受中美貿易戰與社會運動夾擊,旅遊、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首當其衝。
商家拓網購對抗淡市
同時,環球經濟放緩,跨國企業紛紛宣布裁員,德銀裁1.8萬人、滙豐削減1.5萬人、7-11母公司裁員3000人、惠普預計未來3年內削減7000至9000人。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7月的文章「應對經濟衰退,企業該節約還是投資?」文章指出脫穎而出的企業會節約人手及支出,同時重整業務策略,持續投資在研發創新與社會責任。香港面對經濟下滑,企業及員工可以如何借鑑逆境創價值呢?
以旅遊零售為本的百貨公司,可考慮趁這時機發展虛擬旅遊零售,減低對實體旅客到訪的依賴,為未來部署。承接5G的網絡傳輸,香港以旅客為主導的百貨公司,可以投資網上虛擬光顧購物。這比現階段的網上購物更進一步,顧客以平板電腦能實時以視像到訪商店,以5G的技術,可以清晰看到陳列的產品,銷售員也可以透過網絡與客人有個人視像面對面的諮詢對話,顧客可以安坐家中或酒店,卻猶如親臨實體店一樣,有銷售員提供即場即時的個人化諮詢及招待。要是選中貨品,網上付款及貨件快遞的支援,早已行之有效。
這樣的「虛擬光顧實體店」可以將實體店跟網購業務結合,亦可減低實體店受市面地區情況的影響。
商場及地舖餐廳的生意均受重創,要減輕影響,可考慮加強外賣的渠道,較有人認識的餐廳可加盟綜合熟食送遞的公司,規模較小或街坊級別的食店或可運用免費網上平台與街坊連繫,如筆者樓下的茶餐廳早已在Facebook每日分享當天的菜單,提升街坊外賣及堂食的需求。
在經營困難的時期,有報道指地產商作為業主會扣除關閉商場日子的租金,為商戶紓困,或許商場也可考慮與商戶一起推廣網購,吸引潛在遊客及本地消費者,在這低迷時期不失為一條新出路。
酒店在旅客減少入住率下降時,當然無法讓住客虛擬入住,增加本地的需求可能是個紓緩方案。優惠家庭套餐加上數量折扣,也許可以吸引多個家庭一起在香港酒店度假(Staycation)。香港亦可參考內地酒店的做法,善用體育設施如泳池及健身室,吸納收費會員,猶如健身公司一樣。參加的會員不少都在酒店附近工作或居住,需求可能是長期的。
主題公園講求親身體驗,虛擬遊覽當然不是替代品,最多達到宣傳作用。如局勢原因令外地旅遊團數量下挫,像酒店一樣,可考慮優惠家庭套餐加上提供折扣。若場地、設備及人手仍有空間,可考慮給予「愛心門票」,讓貧窮家庭有更多機會到樂園遊樂,可為企業建立品牌。
員工學新技能迎挑戰
談到愛心,飲食集團或個別餐廳要是因為需求急跌,而有大量剩餘食物,無法出售,為有需要的人士送上「愛心飯盒」,都是值得鼓勵的善行。同樣道理,其他的公司如有剩餘的服務,亦可為貧困家庭、長者等送上「愛心服務」。
不少大企業都大幅減預算及裁員,尚在職的員工宜重整心態,主動創造價值。企業內部值得進行跨部門腦震盪,檢視業務策略,出謀獻策,從挑戰中找機遇,現在可能是打破內部壁壘的好時機,共創新局面。
後勤部門同樣需要審時自強。常說笑企業在困難時,第一個解散的就是培訓部。筆者正是來自這部門,內部培訓需更貼近業務,創造價值,如組織逆境創新課程,針對公司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建議新方案,供相關部門參考跟進。培訓師在課堂中或會聽到不少同事的心聲,適當的向管理層反映,讓管理層緊貼員工脈搏,也是有價值的溝通橋樑。
有些員工或要非自願地放無薪假,甚至被辭退,個人在逆境下,除了努力求職外,亦宜反思自己的技能在未來經濟發展的價值,計劃職業前景,重新上路。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