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
「下一個10年系列」,小弟被指派寫傳媒行業。老實說,傳媒生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不要說未來10年,未來一兩年後如何發展也說不定,所以小弟只能根據一些皮毛見解,來嘗試說說一些觀察。
OTT大勢不可逆轉
不少學者及業內翹楚都指出,傳媒行業的模式正面臨大改或已正在徹底地改變,而這個範式轉移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傳統免費及收費電視正面對OTT(Over-the-Top)挑戰。OTT是透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串流內容服務,因此在本港不受發牌制度規管【表】。愈來愈少人收看傳統電視,轉用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收看節目,這個趨勢已無法逆轉。
隨着硬件技術和電腦網絡速度急速提升,OTT節目亦由局限在桌面的基本互聯網應用程式變成無處不在、多元化的資訊娛樂服務。互聯網服務和消費者裝置日漸普及,價格日趨便宜,因此服務愈來愈受歡迎。OTT技術迅速轉變,新的應用程式不斷面世,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極大和深遠。
OTT普及化直接威脅收費電視的發展。根據Broadcasting & Cable的報告,2019年首季美國收費電視合共流失了140萬訂戶,下跌速度比前年同期快了75%!2018年全年則有350萬人放棄傳統付費電視。現時美國收費電視的流失率達到每年4.8%,同樣是歷來最差的數字。美國串流媒體公司Roku研究更預期,未來5年大約有6000萬名美國電視觀眾「變心剪線」。研究指許多「剪線族」已接受觀看串流視頻時附帶廣告,以換取免費娛樂。
OTT不但改變了觀眾習慣,也令免費電視少了人收看。根據商經局在2018年2月公布的《電視及聲音廣播規管制度檢討》,本港每日收看免費電視的受訪市民,由2009年的85.6%下降至2017年的71.8%,每日收看的時數亦由2009年的3.2小時減少至2.3小時。
內地OTT及網上視頻的增長更是驚人,無論用戶數目、收入、廣告市場的增長勢頭仍然強勁。只要想像力夠豐富,未來OTT的商機可謂無限,現時內地在內容生產上已有各類「短視頻+」的作業模式,包括「短視頻+社交」、「短視頻+電商」、「短視頻+招聘」、「短視頻+旅遊」、「短視頻+廣告」等。
要進攻OTT市場,先要改變以往以免費電視和收費電視為主、網上播放為次的製作思維。改為以OTT製作為主要考慮、傳統電視為副的思路去營運、拍攝、推廣。訂定標題時,亦要考慮到所用詞彙是否令片段能在海量資訊中被人找到,即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因為在OTT世界裏,很多片段都是有很長的Shelf Life(保質期);如果片段標題或tag做得好,不但能讓片段接觸到更多目標觀眾,亦有助日後被觀眾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找到,延長片段的保質期。另外,內地有研究指出,現時短視頻及類似Infotainment的知識性內容雖然競爭愈來愈激烈,但仍有良好投資價值。無論專業製作團隊或User Generated Content,都以製作數分鐘的視頻為主。
數據分析觀眾口味
這個年代要捉摸觀眾口味,不能單靠收視調查,更要靠大量反映觀眾行為的數據,亦只有數據能真正反映觀眾實際喜好。傳統電視一直以收視調查作為節目成功與否的量度指標,亦是廣告商的重要參考,不過收視調查方法一直被指代表性不足。不過,自從收費電視及網上媒體出現後,收視數據和其他不同的數據都可實時獲得,而且接近沒有誤差。這些數據除可分析影片成功與否,更可從中找到觀眾喜好和習性,成為市場推廣和網上銷售的重要資產。
人會自欺欺人,但數據不會 。Netflix創辦人Reed Hastings在TED Talk中說過,很多人會把《舒特拉的名單》評為最高的五粒星,但他們其實最想看的卻是被自己評為三粒星的爛劇,根本不是《舒特拉的名單》。這可能不是他在說謊,而是他連自己也騙了。因此,如果按照市場調查得出的觀眾口味來製作節目,可能會出現嚴重落差。因為人類總有一些Aspiration Values(期望價值),卻往往與Practical Values(實際價值)不同。調查只能找到人們的願景,只有數據才是實際價值所在。
做得好的數據工作,有助進入觀眾腦中,了解他們的口味。但這個過程是滯後的,不是前瞻的。要創造出前無古人、能被廣泛傳頌的內容,要有遠見及膽識去作不同嘗試。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今宵不歡樂 何來好明天 |
上一篇: | 數碼科技保留原住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