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
承接前文(3月14日刊出)關於加速器在香港的發展,從無到有,加速器在香港愈來愈蓬勃,慢慢變成一個在創業生態圈裏舉足輕重的元素,與其他元素互動,進而影響生態圈。須知道,創業生態圈與工業集群或科技區域有幾個不同的地方,它以數字化機制及互聯網為基礎去獲取資源及捕捉新生的機會,兼容性及彈性較高,以創業者為中心,不專注某一種科技或工業,所以亦不由重點工業(例如鋼鐵或半導體)或少數科技所驅動。
如【圖】所示,起始的生態圈參與者比較少,元素比較單一,彼此間的聯繫亦鬆散,並未有什麼所謂「基礎租客」(anchor tenant)存在。基礎租客是地區發展研究的一個名詞,借用地產方面的講法,一個新建商場要有實力的租戶帶來人流及商譽。試舉兩個例子,作為一家多人認識的企業阿里巴巴是杭州的基礎租客,至於像Y Combinator,StartX之類的成名加速器亦算是矽谷的「基礎租客」。
成長了的生態圈有較多參與者,且會出現幾方面的新發展。明顯的有更多元的相互聯繫,有專業的聯繫人出現去鞏固關係,開始引入更多外在資源及成功把握圈外的重大機會,而且重要的資源亦開始在圈內部循環使用,令生態圈能自生地良性發展。
隨着香港的加速器已變得多元化及專精化,各個行業有各自的加速器出現,譬如香港工業總會的項目專注於製造業,保險方面有友邦保險(AIA,01299)搞的項目,綜合企業如新世界(00017)的Eureka Nova,就是負責為集團內不同的公司轉介新創企業。其他加速器就開始聯繫包括海外及地區性的資源及機會,例如創客加速器Brinc就有香港、中國、巴林以至波蘭等不同的分部,投資的項目非常多元化,引進包括無人飛行器Poladrone公司。它原本是馬來西亞的新創,專注於測量土地及農業的飛行器,創辦人剛獲得Forbes 30 under 30的榮譽。新世界的Eureka Nova則與騰訊(00700)合作,在新一屆的項目裏尋求新創企業一起開拓大灣區,尋找及利用香港以外的資源共同合作發展。Brinc 及 Eureka Nova 都做了成長的生態圈裏面,加速器應該做的拓展。
大學宜開門禁與同業交流
另一方面,很多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是從加速器的運作裏面思考及實踐出來。大學設計及提供的課程,由於需要多重審批以滿足學術架構的要求,雖然有其傳統及社會的需要,但在過程中要滿足不同持份者,設計出來的課程難免失真,有時甚至是「離地」,最大問題是費時失事。創業要貼近時勢應付競爭激烈的環境,相對於在大學的創業教學,加速器裏面提供的訓練面對即時競爭,又令人改變「抄抄寫寫」的做法,改而接受「落手做事」的範式,導師與新創企業的交流更貼地更加靈活,能造成多方面的思想交流及衝擊,無疑是一個對本港教育的挑戰。
對於好像香港有一個活躍的創業生態的地方來說,加速器某方面已代替大學作為思想的搖籃,大學實在要趕快敞開門禁,與成功的加速器互相學習,通過會議、講座等交流機制為生態圈注入新思維。逐漸成熟的加速器通過發展、選擇、協調、聯繫等過程,作為中間層去聯繫創業家及在社區層的其他元素,幫助成員投入去建設香港的生態圈。筆者期望隨着有更多獨角獸出現,或有成功的初創企業上市,會為培育它們的加速器帶來名聲及更多資源,令它們成為知名的「基礎租客」,最終回饋本港的發展。
參考文獻:Spigel, B., & Harrison, R. (2017). Toward a process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12,151–168.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IBM:不進則退 |
上一篇: | 避險需求降 金價難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