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中國是全球主要鋁生產國,全球產量中的佔比已由世紀之交的不到四分之一攀升至逾一半。這種擴張甚至超過了中國對鋁的旺盛需求,引發全球其他地區對產業缺乏透明度與日俱增的抗議。美國決定徵收鋁進口關稅,促使這種緊張關係達到高潮。許多鋁生產國將受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該國已經收到美國徵收反傾銷關稅的特定商品名單。
考慮到中國在鋁市和貿易的核心作用,其內部運作的模糊程度不免令人好奇。即使是最基本的問題也難以回答,譬如中國的實際產量規模,正是國際鋁業協會(IAI)改變對中國產量計算方式的原因。
IAI的全球鋁產量月報,多年來都是使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CNIA)提供的資料。CNIA是一個官方組織,資料應該具有權威性。中國國家統計局也公布每月鋁產量,同樣也有一定權威性。以往這兩份官方統計並非一致,但過去幾年已大致同步。
資料有差距惹疑
可惜的是,這兩份資料都有月度數值劇烈波動的傾向,而且不時會遭到大幅修正,最近一次是2016年1月,CNIA把2011年至2014年的產量資料上修超過400萬噸,這是超多的鋁產量被統計遺漏了。去年又有許多鋁產量沒被統計到,結果IAI對CNIA資料的調整達到365萬噸。IAI估計,中國4月鋁產量296萬噸,相當於全球總產量的56%。
中國政府是否竄改了數字,以平息國際對其在供應鏈日益擴大優勢的批評,陰謀論者可能會這樣認為,但它為什麼要顯現統計差距,引發外界好奇探索,真相幾乎可以肯定是更錯綜複雜。
舉例而言,2016年的重大調整,是因為中國一家規模的鋁生產商沒有報告任何鋁產量,因為鋁全部轉化成產品,嚴格來說不再是鋁了。
真正造成統計障礙的,是中國政府去年關停非法產能的行動。意味着這部分產能已經建立,但並未取得完整監管及環保許可,那正是分析師預估資料與官方之間的差異開始擴大之時。自政府供給側改革之風吹進這一行業以來,中國的鋁產量資料就一直疑問重重;而營運者系統性低報非法產能,則能夠很好的為此作出解釋。
透明度已經不再
無論具體的數學計算是如何進行,關鍵點在於,如果統計專家難以計算出中國到底生產了多少鋁,那麼政府也面對着同樣的問題。據多種劃分標準,中國鋁生產商之間仍存在明顯差異: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即使用水電的「清潔」業和使用火電的「骯髒」企業;以及東部沿岸的「老舊」企業,還有西北地方的「新建」企業。最近還出現一種新的劃分方式:「非法」企業與「合法」企業。
中國政府長久以來一直難以完全掌控容易出現震盪的鋁行業,是該行業規模變得如此龐大的原因之一。當前促使鋁行業減少產能的努力是歷來最強,而且要面對運營商和地方政府想盡辦法的拖後腿。在這種混亂無序的改革進程中,統計過程的透明度已經不再。
IAI決定從使用一套官方認可的資料,轉為採納來自多個來源的估值,相當於承認了這種令人困惑的現實情況。要記住,在我們說中國實際的鋁產量時,只會是一個估計數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滬港通」及「深港通」上日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股票勝債市 回報遜去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