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以前聽過佛學名宿羅時憲授課,不時聽到他說:「欲知前世事,今世受便知;欲知來世事,今世作便是。」橫批是「自作自受」。
即是說,今世所遭受之事情,不問好醜,皆是前世的自己做落的,正式是好事多為也。如果想來世多逢好事,不受壞事纏繞,就必須在今世多做好事,來世便可樂享其成了。聽落好像有點虛無,如不信來生者更覺得莫名其妙。其實不然,因為今世未完,做好事做壞事仍有餘地,其方式仍是「現在進行式」。希望來世有好報的話,由現在起好好做人,累積各種因緣便可了。
回到現實世界,看看今年上市公司的《獨立核數師報告》。隨手抽出兩家做樣板*,其中有關《董事及管治層就綜合財務報表須承擔的責任》,提出了以下一個說法:「管治層須負責監督貴集團的財務報告過程。」(Those charged with governance are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Group's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
閒閒一句,可知其中貫徹了多少人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企業監管更為重要
約在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一家南洋資本的銀行倒閉了。它是上市公司,故即時的受害者就包括了存戶和股東。香港政府很快便作出了決定,把銀行接管過來,保住存戶的利益。上市公司的股東利益便愛莫能助了,因為投資失誤帶來損失是投資者早應知道的後果也。
一時之間,市場上不少人包括投資者和評論者都不能接受,紛紛把矛頭指向核數師,說他們未盡全力,有虧監察,應負賠償之責。市場挑動者,包括一些民選議員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個打擊對象,群眾則不管好壞,也找到一個發洩怨憤的對象,一時之間,市場哄哄然不知所措。
銀行某董事的家人在離開香港時在機場被逮住了,身上搜出幾千萬元的現款及有價證券(那時,中產家庭居住的屋苑約售五十萬元一間,身袋幾千萬元者其significance可知)。企業出事了,老闆可以一走了之,核數師可以嗎?
筆者當時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企業倒閉,到底是誰的責任最重大?核數師固然有責,但他們只是一年來幾天核數,其他的時間是誰在監管企業?董事局、管治層、高級管理人員都不用負責嗎?怎麼沒把矛頭指向他們?
企業的制度,包括風險管理、內部監控、人員招聘、升遷制度等是誰來制定和定期修訂?招不到可勝任的各級員工,求其找個「二打六」上陣,及後給人「穿櫃桶底」有損失時,又是找核數師算賬麼?
勿負面評價核數師
所以到近年,核數師報告書才有「管治層須負責監督貴集團的財務報告過程」是太遲了,但也好過年年盼望,年年失望。
企業管治層須好好地參考一下「自作自受」之道。不要把財務報表的負面表達扣在已核數的財務報表之上。
「Those charged with governance」十分有意思。他們不一定是企業董事,也不用管其頭銜是何,總之有份把手「扠」進去並有責任去「overseeing the Group's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可以說, 他們是企業governance的第一線人物,核數師只是第二線。企業的各種制度由他們制定,執行由他們操辦,有錯誤和須作改善之處也是由他們提出和一一弄妥。其實他們是代表着企業董事會執行所有任務的。所謂「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the Group's financial reporting process」並不等於要董事們落手落腳去記賬。但他們聘請回來,代行使職權者確是他們千挑萬選、可予信任的得力助手也。做得好與不好,實是干係難脫。
「自作自受」有積極同時又消極的意義。管治層是藉此時代的要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職責重任,可與董事會成員比肩而坐。能否坐得穩和會否為企業帶來好處,視乎他們如何看待對股東利益的態度。
*註:National Electronics Holdings Limited及天安中國
作者為香港執業會計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如果你身邊的人工智能中毒 |
上一篇: | 造殼2.0 vs 本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