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喺過去一個weekend,反對上市架構改革諮詢文件嘅陣營搞遊行,可惜結果只大概200人參與,奇怪係呢班人接受媒體訪問時,答覆總係吞吞吐吐,更有工作人員阻撓遊行人士接受訪問。雖然帶頭遊行嗰班都係業界熟悉嘅面孔,如證券商協會蔡思聰、股評人林家亨、細價股股評人詹劍崙等,都話係以個人身份出席,不過,硬係唔多覺有其他缸邊友或者行家現身。
唔敢遊行怕秋後算賬
後來有人踢爆有遊行人士原來係臨記,究竟係咪金融界人士對有關上市架構改革毫無意見,所以冇人出嚟遊行呢?答案啱啱相反,以阿Man了解,幾乎大部分市場參與者都勁反對今次嘅改革建議,認為證監會借改革為名,奪權為實,獨攬大權。既然係咁,點解遊行人數得小貓三四隻,仲要搵埋老臨充撐場面咁慘慘豬?原來係行家怕一旦參加咗遊行,唔覺意被人點咗相,日後被秋後算賬就麻煩。
其實,近年證監會嘅權力愈嚟愈大,加上公司申請上市即使已獲得交易所上市委員會通過,證監會仍有最後否決權,最活生生例子就係阿里巴巴喺2013年被拒絕,原因係當時證監會堅持「同股同權」,以維護香港多年奉行的原則。從監管角度嚟睇,證監會咁做無可厚非,不過,證監仍然停留喺以金融、地產和製造業嘅年代,思維明顯跟目前科技企業市佔率愈嚟愈大脫節。
從商業角度考慮,阿里喺紐交所每天平均成交量約1500萬股,涉及金額達百億港元。阿里成功上市,將促使其他內地互聯網公司嚟香港掛牌,帶動互聯網股份嘅研究分析跟銷售服務需求,互聯網上市生態鏈亦能喺港股形成。有咗完整生態鏈,香港能吸引全球互聯網巨頭喺香港上市集資,前景一片光明。證監最終否決阿里喺香港上市等同倒米。
監管思維跟市場脫節
今次改革係因為有人話港交所商業跟監管雙層角色存在利益衝突,阿Man就唔多同意。港交所上市科冇政策同個案審批權,須提交上市委員會,而該會由28名成員組成,除咗一人係港交所CEO,其餘27人由證監佔半數席位嘅上市提名委員會提名,其中8名是代表投資者利益,其餘19人分別代表上市公司和業界,包括律師、會計師、企業財政顧問跟證券行,獨立於港交所,各委員之間所代表的利益甚至可能有矛盾,呢個設計已足夠防止利益衝突。篇幅所限,下周再續。
麥狄文(徐狄怡.證監會持牌人)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