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24日

劉靖之 樂韻悠揚

港樂進步 活力四射

香港管弦樂團於1974年職業化至今整整四十年,在香港管弦樂團(下稱「港樂」)的發展史裏,這四十年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財政上一向主要依賴政府,現在工商界捐助和票房收入大有改善;在藝術上,「港樂」的進步是顯著的,從業餘水準發展至今具有歐洲樂團的專業水準,尤其在迪華特時期(2004-2012)和梵志登接手之後(2012-)。讀者若對「港樂」的發展史有興趣,請參閱拙著《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

「港樂」於9月5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2014/15樂季揭幕音樂會」,由梵志登指揮「港樂」演奏布拉姆斯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15)、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及愛之死》,以及李察.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組曲》,曲目橫跨中期浪漫樂派、二十世紀現代樂派的德奧音樂。布拉姆斯與華格納的風格頗為不同,但始終屬於歐洲浪漫樂派大時代。假如我們覺得布拉姆斯是貝多芬的繼承者,那麼華格納應該是貝多芬的發展者——前者在和聲、對位、曲式和交響曲上繼承,發展了貝多芬的作曲技法,後者則在樂團組合、配器、樂團色彩上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良。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布拉姆斯是貝多芬的真正繼承者,因為他的着力點在純音樂上,而華格納則致力於綜合藝術,音樂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獨特浪漫氣質

在蘇聯塔什干出生的鋼琴家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十五歲(1973年)移居以色列,曾獲獎多次,包括美國Avery Fisher Prize 1991、Grammy Awards(三次)等,現活躍於美國、歐洲、澳洲、亞洲各國,與各大樂團合作演出。布朗夫曼的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頗有氣派,顯示了布拉姆斯的樸實和他獨有的浪漫氣質。塊頭不小的布朗夫曼在演奏第一和第三樂章時相當輕鬆、自然;第二樂章頗有維也納的嫵媚。這首協奏曲於1859年1月21日在萊比錫首演時並不成功,十年後才開始受歡迎。

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愛之死》是這部樂劇的兩個片段,集中表現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筆者認為崔斯坦與伊索爾德之間的激情要看了歷部樂劇之後才能感覺到,僅僅17分鐘的兩個片段是難以感覺到其中的深度。以樂隊作品來講,速度緩慢的17分鐘長度的作品只是小品。同樣地《玫瑰騎士組曲》也不是大型作品,雖然有24分鐘的長度,但組曲缺乏有機的連貫性,因此這首組曲也不屬大型作品。

呈現五彩繽紛

根據場刊,這次音樂會「港樂」共有81名團員出席,四組的團員人數依次是51(弦樂)、12(木管)、12(銅管)、6(敲擊),只適合早、中期浪漫樂派作品,大型的華格納和李察.史特勞斯的作品,81人的樂團是不夠的。作為2014-2015樂章開幕音樂會,最近才從90人增至96人的「港樂」(而且增加的都是管樂),似乎應該選擇顯示樂團實力的作品,因為「揭幕音樂會」的三首作品未能表達96人樂團的潛力,是謂美中不足也。

從戰後香港中英管弦樂團(Sino-British Orchestra)到職業化香港管弦樂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前後四分一世紀;從職業化到2014-2015樂季,這隊樂團正在慶祝成立四十周年。在職業化的四十年裏,樂團經歷了八位總監,筆者可以算是「港樂」戰後發展史的見證人。自從2004年迪華特上任音樂總監兼指揮之後,「港樂」有着顯明的進步,逐漸能演奏出德奧作品音響效果的樂團,這當然是值得香港音樂愛好者欣慰的發展。2012年接任迪華特的梵志登,較為年輕,充滿了活力,但似乎欠缺了含蓄與定力。在梵志登的指揮下,《玫瑰騎士組曲》在管樂上呈現了五彩繽紛的效果,但並沒有機會表現他駕御結構複雜、織體錯綜長篇作品的才能。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