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民以食為天,飲食乃生活享受,嘗到美饌佳餚,心情自然舒暢。新一年,人人希望盆滿缽滿過肥年,所以每年冬至、年三十晚的團年晚飯,我總愛和家人買個盆菜圍桌同吃。食盆菜傳統有超過700年歷史,多種菜式集中於一個大盆內。昔日農業社會講究的祠堂設「九缽宴」,比盆菜隆重,9種菜餚分置9個缽,食材矜貴的,升級為「九大簋」,享用者非富則貴。若有幸被宴請,代表地位斐然。
有說盆菜源起於新界圍村,幾百年前村民為了招待落難皇帝,於是集合村內最好食材,繼而炮製成一大盆佳餚。時至今日,盆菜不但用上名貴食材入饌,亦成為喜慶節日的應節佳餚,象徵團圓,充滿熱鬧氣氛。
一般來說,盆菜多種食材都預先煮好,再以一層疊一層的形式鋪排,當中有些食材預先炆好,須先花上數天時間準備。食材擺放次序會直接影響整體的味道與賣相,大廚通常會將根莖類蔬菜和比較吸收芡汁的食材(例如豬皮、蘿蔔)放在盆底,以便吸收上層食材的醬汁。看起來最體面的食材,如鮑魚、大蝦和金蠔等,則會放在最上層。
香港盆菜老字號的數目不少,聽聞以新界一帶的傳統店家較為有名。多年來,我一直欲嘗圍村村民親自烹調的美味盆菜。碰巧最近獲得好友邀請,有機會到元朗的「鄧氏宗祠」,首嘗屏山與傳統盆菜有別的「九大簋」,趁機與好友共聚一個久違的晚上,難能可貴。
走進鄧氏宗祠
夜幕低垂,天色漸暗,我徐徐走進「鄧氏宗祠」,宗祠的射燈將柱樑照得美輪美奐,如星星閃閃發亮。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花崗石,外柱則為紅砂岩。踏進祠內,燈光遙相輝映,如夢似幻。
「鄧氏宗祠」位於元朗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所環抱。根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於2001年12月被列為法定古蹟。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記載,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恢弘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前院鋪有紅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建築物樑架均雕刻精美的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則飾有石灣陶塑鰲魚和獅子。後進祖龕供奉着鄧族先祖神位。
珍惜傳統之味
走進祠堂,隨即看到兩位大廚的廚藝,手揮大鑊鏟,在大鐵鑊上一下一下地炒,功架不言而喻,單是欣賞其表演已賞心悅目。不足一會,一大盆一大盆的美食已準備就緒,上桌的菜式非常豐富,加上是用柴火烹調,非常罕有,且具特色。
「九缽」或「九大簋」──顧名思義有九道菜式。每道菜式各有其味,分開上菜更加突顯其味。「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思,因而出現九缽。
屏山盆菜的老闆名叫鄧聯興,人稱聯哥,是鄧氏的第二十六代傳人。聯哥自小於圍村長大,跟隨父親出入廚房,廚藝師承父親,故此學到一身好手藝,手法正宗,傳承傳統。
作為支持香港保留傳統文化的一群,份外珍惜傳統之味。能夠在古色古香的祠堂內,品嘗傳統老店的味道,更是難得。有人願意以身作則,親自落手落腳,留住屬於圍村的傳統風味,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出鄉村人情,留住美味的記憶。
人大了,瑣事忙多了,舊情忘多了;物換星移,過時過節,現代人寧可花時間連繫線上情誼,亦不願花點心思重拾傳統鄉情,一頓作客美饌帶來的反思,是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差距不再是遠近之量,而是一條無形之線將線上線下區分。傳統是一代一代人凝聚而成,線上形成的文化卻不可能成為線下實體的傳統,所以忘了便是完。
撰文 : 劉偉明_昂坪360董事總經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