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
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少人在各個平台擁有一個甚至多個社交媒體賬戶,塑造自己不同的面向,從而建構線上人脈圈,除了抒發情感,亦可宣示立場,有的甚至商機無限,一樣的行為可以達至不一樣目標;然而,在分享展示的同時,雖然貼者無心,閱者或許有意,在互聯網可能私隱欠奉的世界中,網路自由的一面,可能令人需要承擔意料之外的後果。
自揭私隱
社交媒體成癮症的年齡無界限,不分男女老少,「打卡」、「相機先食」、「分享日常大事小事」,已成為他們日常不可或缺一部分,子女成長過程、上班日常、逗趣可愛毛孩、揭發不平事、直擊騎呢狀況、發洩小抱怨、情侶甜蜜時刻,以至今晚食乜餸等等,一一在社交媒體上巨細無遺地分享。
然而,當你按下「分享」鍵時,有沒有想過,你分享的對象是誰呢?是不是只分享給你朋友圈?是不是同時分享給你朋友圈中朋友的朋友?那他們又是不是你真的朋友?這些「朋友」是真心的樂同享、伴分憂,抑或只是出於好奇心,希望八卦你的私人生活?
曾聽說有些人經常會與別人比較自己朋友或追隨者數目的多少,為湊熱鬧的份兒,我亦打開自己的朋友清單看了看,發現當中有些是很久以前加為朋友的,可能是中學或大學同學的舊同事,有些是一次性合作的商業夥伴,有些是從朋友聚會上結識的有緣人,但慶幸沒有一些是自己已經記不起的人,或許他們未必是經常聯絡,可是看見他們分享近況也會心頭一暖;同時間另一位朋友卻即時刪除數十個「朋友」,原因是很多均未有聯絡,甚或已記不起對方是什麼時候加為「朋友」,在朋友們為社交賬戶打掃門庭之時,我不禁反思,究竟社交媒體上的「朋友」定義是什麼?
於社交媒體世界留言,有時是一時之快,屬當刻感受,又或是個人立場,未必經過太多深思熟慮,那管是「私人賬戶」、內容是「朋友圈限定」,總之在網絡世界上一旦被「截圖」分享,「朋友圈限定」內容隨時變成具名的公開言論。
上月某電台節目主持人在其社交媒體「私人賬戶」言論曝光後,惹起熱議事件,觸發起我們是不是值得反思在社交媒體所謂「私人賬戶」和「公眾賬戶」公開程度的界線。
網絡世界是開放的,對於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愛被關注的人士,例如藝人、公眾人物或KOL(Key Opinion Leader)來說,若能被更多人搜尋到、看得到,成功提升知名度,達至網絡營銷等目的,當然是好事;然而,經濟效益的背面,是要承擔私隱蕩然無存後果,社交媒體對個人私隱不一定符合預期,只要稍一不慎,便可能無辜成為受害者,墮入欺凌甚或詐騙陷阱。
引起風波
然而,觀乎今次事件,選擇在「私人賬戶」說出自己感受,最後仍難逃被公審的結果,可見在網上世界發表言論,沒有百分百安全、沒有百分百保障,任何平台、任何渠道,只要有人的地方,留言訊息內容就有機會被截圖轉載,並且出現意料之外的發酵。
在網上世界竭力保護個人私隱,固然重要,雖然可藉着加密、私隱設定等工具來保護自己,以減少私隱外洩風險,同時間最可控的風險管理,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任何言論前,評估一下發布訊息是否敏感,又或是否有可能被曲解、被人有心轉發。網上世界基本上很難容得下「清者自清」,要解釋其實已跌落負方、處於被動了,縱然道理在手,亦要看留言風向才能判斷形勢。
要保障私隱,首先要做到「忍思」,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分享或轉發任何言論之前,三思而後行,因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私隱的最大保障者。
撰文 : 劉偉明_昂坪360董事總經理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