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3日

吳雋樗 藝術拾趣

佩里克萊法齊尼 把木雕人性化

人類最早期的藝術作品,都是大自然中取材,木材分布廣泛,又容易塑形,不同的文明都留下不少木雕藝術品。

但作為藝術載體,木材本身有很大限制,它無法用模具塑形,只能挖空或雕刻;既受限於樹幹的大小,還因為本身是有機物,容易受蟲蛀或真菌侵蝕;加上氣溫或濕度變化等物理影響,令木雕的普及程度不及石雕或陶雕。

木材的纖維結構質地並不均勻,在同一塊木頭上,可能一邊是平整的,而另一邊卻有不同的疤和紋理,在過去追求對稱、完美的年代,這些不規則的地方都被視為「缺陷」,需要通過蠟、漆、金箔、布料或寶石來掩蓋。

被歸類「次藝術」

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風格盛行時期,當時的貴族流行使用金光燦爛又誇張的家具如鏡框、桌椅櫃床、天花板及牆壁裝飾等,大部分都是木雕,為了掩蓋木頭天生的不完美,藝術家往往在木板上塗上一層薄薄的灰泥,然後再貼上金箔,如此的藝術技法上,莫說是木頭的紋理,幾乎連器物本身的質材,若非親手觸摸,幾乎也無法辨認。

所以,從前木雕被不少學者歸類為「次藝術」,只算是雕塑界的配角,無法與光芒萬丈的主角石雕嫓美。只是,到了近代,木雕終於吐氣揚眉,過去它一些被藝術家「嫌棄」的原因,反而成了它的特色。

刻意做出裂紋

當代藝術家不再使用顏料或其他方法遮蓋木頭的紋理,反而以突出其天然特徵,用作非常具有表現力量的元素,例如意大利藝術家佩里克萊法齊尼(Pericle Fazzini,1913-1987)便是其中的一位表表者。

可能佩里克萊小時候曾在一間家庭經營模式的木工廠工作,因而對木雕情有獨鍾。不同於前人的木雕方式,佩里克萊視木頭上的紋理、節疤等為藝術品的最大特色,不單在創作時突出這些部分,甚至會刻意做出裂紋。

在乾燥過程之中,木頭會收縮並出現裂縫,對作品造成損害,一般藝術家會避免使用容易乾燥的木材,一旦出現裂縫時亦盡量掩蓋。

但在現藏於羅馬國家現代藝術美術館的《朱塞佩翁加雷蒂像》(Giuseppe Ungaretti, 1936)中,人像臉部的裂縫是由佩里克萊刻意做出來的,他甚至沒有為人像進行打磨和拋光,鋸齒鑿留下的刻痕也清晰可見。

沒有油彩,也沒有修飾,再加上裂縫,這一種做法令作品沒有了過去木雕作品的細緻,但卻十分人性化。

過去的藝術家因為木頭本質上的不完美,通過各種方法把它變得完美,但這種靠外力的完美卻又成了它不完美的緣由;但到了佩里克萊的手中,因為突出和深化了木頭本質上的不完美,反而令它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美。

其實,世上沒有完美,也不需要完美。如果佩里克萊也隨眾隨俗地追求所謂的完美,那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