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日

馮應謙 何瑞珠 教育講論

青少年的欺凌問題(上)

新學年剛剛開始,學童欺凌問題特別受關注,尤其家庭背景及家長職業等因素會否令某些學童更易被欺凌呢?欺凌經驗對欺凌他人者或被欺凌學生的身心有何影響呢?中外研究指出欺凌經驗影響深遠實不容忽視。香港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聯同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於2018年進行「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先導研究,細探香港青少年欺凌問題。

欺凌泛指一個人重複地遭受一人或多人的負面、惡意、有攻擊性的對待,最常見的包括身體接觸(如推撞、打、踢等)、言語傷害(如譏諷、改花名、出言侮辱等)、散播謠言和排斥。其中,近年網絡欺凌事件頻生,例如在網絡論壇、即時通訊及社交媒體上的騷擾及欺凌。欺凌行為帶有敵意,蓄意、反覆地損害受害者的聲譽,構成滋擾。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指出,常見的網絡欺凌包括網民不滿網上評論,進而公開發表者的個人資料(俗稱「起底」),例子如「人情500」及「巴士阿叔」事件。兩年前城市大學的研究發現,超過一成中小學受訪者曾在過去一個月內遭受網絡欺凌,常見模式如「改圖」羞辱及散播謠言。去年,「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亦曾進行調查,發現近一成半中學受訪者曾遭受網絡欺凌,包括語言辱罵、被揭露私隱及公開使人尷尬的照片,更有受訪中學生指曾在網絡遭受性騷擾,如收到不雅照片及性邀請等,情況令人擔憂。

網絡行為具有即時性及匿名性,難以追蹤施害者。網絡資訊亦難以徹底刪除,容易對受害人造成長久及難以消除的影響。國外研究發現,網絡欺凌比傳統欺凌更容易導致憂鬱及社交障礙,甚至導致受害者的自殺和抑鬱傾向,有學者更直指網絡欺凌已經成為不能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

「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HBSC)」由世界衞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統籌,每4年舉行一次,全球共四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參與,評估青少年的身心靈健康狀況,以及社會環境及家庭等因素的影響。

港青欺凌概述

整體而言,香港學生在學校欺負同學的平均頻率比歐美為低。約82.6%的香港學生報告他們沒有在學校欺負另一名學生,高於歐美的平均值69.1%。此外,約11.4%的香港學生承認他們曾在過去幾個月裏欺負其他學生一至兩次,較HBSC的國際平均值16.4%為低。就學生在學校被欺凌而言,大約76.8%的香港學生表示他們沒有在學校被欺負,相對於HBSC學生的平均值67.2%為高。12.9%的香港學生表達他們曾在過去幾個月被欺負過一次或兩次,亦相對於HBSC學生的平均數15.8%為低。由此可見,香港學生在學校曾被欺負的比率普遍低於國際水平。整體而言,香港學生曾經欺凌別人的百分比為17%,稍低於曾被欺凌的23%,兩者均低於HBSC的平均數據。

 

就網絡欺凌方面來看,數據顯示曾參與或經歷網絡欺凌的比率均低於學校欺凌:曾經在網上欺凌別人的百分比為8.8%,稍低於在網上曾被欺凌的11.8%。另外,約6.1%的香港學生承認他們曾在過去幾個月裏欺負過其他學生一至兩次,亦有8.2%受訪學生報稱他們於過去幾個月裏在網上被欺負一至兩次。換言之,香港學生無論在學校或在網上,表示被別人欺凌的頻率均比欺凌別人的頻率為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想提出,由於現今年輕人非常重視他們的網上生活和身份,因此雖然網絡欺凌的現象不太頻繁,但是網絡欺凌對青少年的傷害是不容忽視。

整體而言,香港學生欺凌別人或被他人欺凌的比率均低於HBSC的國際平均百分比,這結果與筆者另一國際研究PISA多年來的發現一致:香港學校的紀律氣氛一般較國際水平更好,香港老師的教導及學校的氛圍控制「欺凌」的出現,因此整體問題不算嚴重。但值得關注的是,有4.6%的香港學生指出他們經常在學校被欺負(每周被多次欺負),比例略高於HBSC數據(3.2%)。多次受欺凌的經歷會對同學的身心發展造成長遠的影響,老師、社工及家長需要多加關注。

至於究竟哪些學生更容易被別人欺凌呢?下一篇文章筆者將會再作進一步分析。

(本文為「教育眼」專欄文章)

撰文 : 馮應謙_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

何瑞珠_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海無涯」、「STEM學堂」,每篇文章約為8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5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