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7日

聞一浩 藝文評論

《非跳不可》每個人的日常

謝洛姆貝爾(Jerome Bel,台灣譯為傑宏貝爾)是法國非舞蹈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創作一直探討舞蹈的本質及其與觀眾的關係。年初香港藝術節策劃的「無限亮」藝術節中,演出了他近年的創作《歡聚今宵》(Gala),一眾以素人為主的舞者展示舞蹈的本質:不在技巧,而在舞者的投入與內心:這叫我想起他2001年的名作之一、在2003年香港藝術節看過的《繼續跳舞》(The Show Must Go On,台譯為《非跳不可》)。

正好今年台北藝術節排上了此演出,加上是由台灣本地表演者上陣,當地知名舞蹈家陳武康及葉名樺任「導演執行」,可以重溫。這次重看,體會更多。貝爾藉流行曲這熟悉的音樂類型,開展他對舞蹈本質與觀眾關係的研究。《非跳不可》的表演者雖有專業舞者,但以素人為主。不過,貝爾的「素人」並非沒有任何篩選:職業、年齡或體型的分布,應該都有考量,像當中以震動肚腩來「跳舞」的男子,當年看時也有,同樣有的是一位以胸部「跳舞」的女子,可見其組成是有一定的設計。

思考舞蹈本義

他選了近20首我輩耳熟能詳的英語流行曲,細心編排,由Tonight開始這一夜的歌舞,以The Show Must Go On結束,正指出大家離開後依然可以繼續──就是透過這些不同背景、大多非職業舞者的身體舞動,貝爾向觀眾展示了舞蹈是屬於每個人的日常。

當熟悉的歌曲響起,看着台上的表演者隨着歌曲在跳,台下的觀眾不期然地想到自己——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不乏舞蹈的環節,在家聽到喜愛的歌曲會隨之起舞,戴着耳筒聽時甚至會又唱又跳。這些所謂非專業舞蹈的呈現,衝擊着觀眾對看「舞蹈演出」的期待,慢慢卻叫人思考舞蹈的本義。

演出中,專業舞者或表演者動作技巧固然好看,但並不完美的非專業表演者的動作,卻是帶着真實的感情,由心出發的舞動,看在觀眾眼裏,依然叫人觸動。

表面上,《非跳不可》好像在聽歌和看人家跳舞,實際上是要台下的觀眾投入其中,打破演員與觀眾的空間分野,在Every Breath You Take響起時,表演者走到台前,一字排開,然後就如歌詞「I'll be watching you」一樣,看着台下的每一位觀眾,而我們也看到他們各人的每一下呼吸。大家都是活生生地並存在這空間。於是,觀眾也是演出的一員。這個處理在The Sound of Silence更是昭然若揭,歌聲斷續環迴空無一人的舞台。當歌聲消失時,在心裏唱和着的觀眾這時就該填補聲音的真空。可惜我看的一場,觀眾不知是較含蓄還是不理解這安排的作用,沒有唱出聲來。

又或者,世紀交替時期人人皆知的歌曲,對於成長於二十一世紀的年輕觀眾,會否其實已不那麼着迷?反觀,當戴着耳機的表演者唱出的是台灣歌時,台下的氣氛登時熾熱起來。流行曲與觀眾緊密的關係,也由此反映出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