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3日

聞一浩 藝文評論

《巴哈研究》:以身體呈現樂思

「法國五月藝術節」節目《巴哈研究——墜、流、融》,由法國編舞班傑明米列派成立兼任藝術總監的「洛杉磯計劃」舞團演出。米列派是極受注目的法國新一代當代編舞家,2013至2016年期間曾出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總監,他少年時期前往紐約市芭蕾舞團附設的美國芭蕾舞學院進修,其後加入了紐約市芭蕾舞團,2012年設立洛杉磯計劃。

雖然看過的米列派不太多,但可見他的創作相當多元,為當代芭蕾注入不少新氣息。這次的《巴哈研究》,顧名思義,是他對巴羅克時期作曲家巴哈音樂的研究,再以舞蹈動作呈現。巴哈的音樂是許多編舞的靈感,著名比利時編舞姬爾斯美嘉(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已多次以舞蹈與之對話,近年最有名的例子,自然是與法國大提琴名家凱拉斯(Jean-Guihen Queyras,也於今屆法國五月藝術節亮相,演出了兩場音樂會)合作,以巴哈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創作而成的、結合現場演奏的舞蹈演出,而米列派這次創作則選用了巴哈3首經典和美國當代音樂家大衞朗兩首作品的選段,在完全敞開的文化中心大劇院舞台上,連成一個多小時的演出。

回應巴哈宗教情懷

米列派說想探索巴哈音樂的深度和複雜性。巴哈樂曲結構縝密,米列派以12位舞者的身體,極簡約的舞台,展示了巴哈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和樂思結構,也突顯了舞者的能力。作品以《馬太受難曲》BWV244的第一首〈來吧,眾女子們,同我一起悲痛〉開始,米列派的動作仿與音樂相呼應,但又不完全是依足音符和節奏。身穿黑白舞衣的舞者在台上舞動,動作自由奔放,不論是獨舞、雙人舞或群舞,都顯得流麗奪目,大量的跳躍及地板動作,顯示芭蕾舞出身的米列派對現/當代動作的認識及掌握。

跟着選自《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組曲》的4首舞曲,舞者先把金屬椅子圍成圓圈,然後就在其中舞動。他們有時各自跳着,有時又互相配合,在看似自由無邊的身體律動其實蘊含了嚴謹的結構,當中更隱含了祈禱的跪拜或俯臥動作,回應了巴哈作品的宗教情懷。簡潔精準的燈光運用也突顯了這種感覺。

雖然在另一首巴哈作品《C小調帕薩卡利亞舞曲(管風琴)》之前,米列派先安排了大衞朗的《喜悅,榮耀,悲傷》和《我們的共同命運》,但我覺得3首巴哈其實是一個整體,風格及處理上也較接近。

而大衞朗的兩首作品,米列派的編排則明顯地更自由,與音樂的關聯不像巴哈3首緊密,而是讓舞者隨心地舞,帶出即興的感覺。舞者動作與樂思之間的關係較鬆,舞段間沒有多大的串連。因此,舞者能量雖然依然強大,但與巴哈那3段相比,就沒有了一氣呵氣的感覺。

整體來說,我覺得米列派在動作的墜與流兩方面都做得不錯,倒是融則尚可有更多發展。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