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
一年一度於台北舉行的香港周, 2018年選演了4個舞蹈作品推介給台北的舞蹈觀眾。其中的《90後的黎海寧》,是「多空間」舞團於2016年i-舞蹈節中推出的黎海寧舞作精選。黎海寧毫無疑問是香港最重要的編舞家之一,半世紀的創作影響着香港現/當代舞的創作及發展,但由於香港表演藝術的運作模式以往並不鼓勵重演。因此,許多黎海寧的經典,即使在香港年輕舞迷都沒有機會看過現場演出,能夠先後讓香港及台北的觀眾欣賞她的作品,實在難得。
《90後的黎海寧》以編舞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品為起點,精選多個作品段落而成,更邀得出色的資深和年輕舞者演繹。當年反應甚佳,這次在台北雲門劇場演出的版本,刪去了2007年黎海寧談舞蹈的錄像《舞蹈是什麼》片段,而加進了2006年的《證言》(2006)之一段群舞。首演的舞者名單中這次則少了綠美,增添的有香港的黎德威和黃茹,以及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成員的台灣舞者吳易珊及楊美蓉。
藝術家寫照
首演選演了1991年的《九歌》至2014年《詠歎調》9個作品,再加上台北越界舞團《愛玲說》的演出錄像。在編排上以(恍如序幕的)《詠歎調》「你仲記唔記得?」一段開場,這次再看依然很有力,看似一對男女之間的爭吵,但也可以是黎海寧對觀眾的提問:跟着的演出,大家還記得嗎?然後是尋問人類起源或創世神話的《九歌》、《創世記》;關於人生不同和階段的尋思之《女人心事》、《永無休止》、《舞!舞?舞……》、《Plaza X與異變街道》,到最後以嚴明然於《女書》(2007)中的獨舞作結,更連同開始時同樣是嚴明然獨舞的一段《九歌》,彷彿在人生旅途及文明之間走了一圈。每個段落均可看到黎海寧對不管是兩性還是單一性別間錯綜複雜關係的細緻及深刻觀察。
這次首演場後便有觀眾提到當中的幾段雙人舞如何深深打動她。的確,《創世記》中林波與李咏靜的一段,《女書》中楊怡孜與林波一段,以及《Plaza X與異變街道》中黃磊與華琪珏的探戈,箇中糾纏或相對的人物關係,都張力十足。而莫嫣、嚴明然、楊怡孜及華琪珏在《創世記》的一段四人舞和《女書》中楊、華兩人的扇舞,亦充分展示女性歷來面對的命運。
總覺得黎海寧最關心的是人——對女性又或者藝術的心理和處境也最為敏感。儘管藝術家對社會政治不會無感,像這次加進的《證言》,以俄羅斯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的生平為藍本,表達的就是一個藝術家在政治壓力下,如何在委曲求全的同時,繼續忠於自己的創作。選演的一段12舞者動作整齊,配合當年軍操的錄像,偶然有人有所不同又迅速地跟回大隊。作品講的固然是作曲家的故事,但也可視作今天藝術家,尤其在極權國家中的一群的寫照。
在演後藝人談環節,觀眾都踴躍發問,顯出他們對編舞及作品的好奇,若主辦當局能持續地及有計劃地將香港藝術家推介出去,這樣,除了宣傳香港以外,還能真正做到讓海外觀眾認識香港藝術豐富的面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慢活山林 尋味苗栗 |
上一篇: | 吳恬敏做不成亞裔影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