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14日

劉偉霖 藝文評論

《戰爭與和平》傳統復辟

格杰夫率領馬林斯基劇院,於8月2及3日造訪廣州大劇院,上演普羅歌菲夫《戰爭與和平》,是為廣州藝術節.戲劇2018的節目,筆者看了8月3日那場。

馬林斯基二院開幕後,有一個Graham Vick導演的《戰爭與和平》新製作於2014年首演,不過廣州看的是2000年Andrei Konchalovsky的舊製作,他是蘇聯時代的著名電影導演。筆者沒看過Vick版,但此君屬於前衞派,翻查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紀錄,最近他們在二院演的是Konchalovsky版,很可能是收起了Vick版。

Konchalovsky版是傳統的,用古裝,但不表示製作浩大,其實正好相反。格杰夫在多個訪問,談及興建二院的動機,就會提到《戰爭與和平》,因舊院的器械落後,一上演此劇,搭景用一星期,拆景又一星期,無法同時上演其他節目。

不過他談的是比Konchalovsky版更舊的《戰爭與和平》製作,筆者相信Konchalovsky版針對舊院的不足,刻意撇除一幅過的布景,改以道具或者可以吊上吊落的簡單布景代替,沒有填滿背景,以求轉場毋須停頓。

大銀幕及小畫框

這種簡約風格,似乎不是擅長拍攝大片的Konchalovsky作風。布景由George Tsypin設計,6年前筆者在舊院看過他導演的《指環》,吊上吊落的簡約布景,原理相若。

話雖如此,建構畫面不是導演唯一的工作,電影世界亦很重視導演「場面調度」的功力。第二幕是拿破崙侵俄,除了馬林斯基合唱團,還有只演不唱的中國演員飾演士兵。波羅甸奴戰役一場,士兵的走動令人有源源不絕、站滿舞台的錯覺。一個原因是舞台拱起,有如某種鏡頭能把景深壓扁,看來就很逼很滿。

再用電影的比喻,第二幕是「寬銀幕」,敍述娜塔莎在男人之間周旋的第一幕,就像用「標準銀幕」。小場面用小「畫框」,不用盡舞台空間,令人很容易專心聽音樂。

筆者在科隆歌劇院看過《戰爭與和平》,對這次沒有「千載一遇」的預期。況且不是看電影,毋須目不暇給,反而是音樂更令人驚嘆。普氏作品中,西方歌劇院較多上演《火天使》、《賭徒》、《三橘之戀》這些風格較前衞、於普氏流亡歲月發表的作品。

《戰爭與和平》的音樂較浪漫,劇本扼要地濃縮原著故事,又寫到不少類似詠嘆調及二重唱的段落,讓歌手發揮。即使旋律未算繞樑三日,但格杰夫及歌手能帶出當中的蕩氣迴腸,不只是第一幕的安德烈和娜塔莎邂逅、皮埃爾向娜塔莎表白、第二幕安德烈死在娜塔莎懷內,就連俄軍元師作出「留得青山在」的決定,也和這幕的合唱段落一樣感人。筆者科隆那次,沒相同的感受。

有趣的是,Konchalovsky版當年是和大都會歌劇院共同製作,馬林斯基舊院機械落後,大都會可不是那樣,布景太簡單,美國觀眾未必收貨。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