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柏林愛樂樂團今年11月10、11日的兩場音樂會,加上由韓國鋼琴家趙成珍取代郎朗,把香港的樂迷弄得神魂顛倒。對筆者來講,這種轉換正合胃口,但一些郎朗擁躉卻寧願退票!
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撥出巨款大事營造氣氛,柏林愛樂與郎朗是項目之一。記得1997年7月1日香港邀請美國華裔作曲家譚盾演出《天、地、人》「1997交響曲」,引致廣泛批評,說慶祝香港回歸應由香港作曲家來作曲,而譚盾的這首交響曲只不過是剪貼之作!回歸20周年,特區政府捨香港鋼琴家而取香港籍的國內鋼琴家郎朗,再次惹來不滿。
無論如何,在香港有機會聽柏林愛樂和鋼琴新起之秀趙成珍總是好事。香港樂迷今年耳福還真不錯,9月29日在澳門聽維也納愛樂演奏貝多芬《第八》和史特勞斯《英雄生涯》,11月中在香港聽柏林愛樂演奏布拉姆斯《第四》和史特勞斯《唐璜》。《唐璜》與《英雄生涯》各有千秋,柏林愛樂的布拉姆斯《第四》肯定較貝多芬《第八》有更多的細節可以咀嚼。
沒有驚喜
筆者對這次由Simon Rattle指揮柏林愛樂的演出並沒有抱過高的期望,在香港、薩爾斯堡、柏林愛樂音樂廳等地聽過好幾次,次次感覺都不一樣,雖然「柏林愛樂」這塊招牌沒變,但指揮不同,樂隊成員不同,演奏出來的效果就會不同。以前的演出距離2017年太久,當年的欣賞能力因見識有限,就算記得也不太可靠;但二十一世紀初在薩爾斯堡聽過Simon Rattle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第九》,就令筆者十分失望。
筆者相信Simon Rattle是一位傑出的當代、現代作品的指揮,若要聽十九世紀德、奧浪漫樂派的作品如馬勒的交響曲、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卡拉揚和阿巴度就會更夠味道些。2003年8月20日,筆者在瑞士琉森聽阿巴度指揮琉森節日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二》,印象極為深刻。這當然是筆者個人之見,絕對無意貶低任何指揮家。
這次柏林愛樂演奏的《唐璜》的銅管、木管樂輝煌燦爛,有如煙花飛舞;弦樂水銀瀉地,的確不同凡響。但這些都是聽眾所期待的,並無與眾不同的演繹和令人驚喜的處理。據報道,過去12年裏,加入柏林愛樂的新團員有38人,阿巴度時代的團員仍有52名,而卡拉揚時代的只有28人。由此看來,布拉姆斯《第四》的和弦厚度略感不足,不是沒有原因的。
純樸自然
韓國年輕鋼琴家趙成珍演奏了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台風和技巧均獲得觀眾熱烈鼓掌。這位鋼琴家既在2011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上獲季軍,2015年更奪取蕭邦鋼琴比賽冠軍。他加奏蕭邦作品純樸自然,筆者感到極盡蕭邦之氣質和風格。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藝名「劉小華」劉皓嵐 少少介意被稱童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