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筆者於10月29日去澳門聽維也納愛樂演奏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和史特勞斯(1864-1949)的《英雄生涯》(作品40)。筆者覺得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不太像他中年時期的作品;而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的配器則頗有聽頭,發揚了華格納的立體音響效果。
貝多芬的《第八》與《第七》均寫於1812年,但兩首作品的風格截然相異,前者可與他的《第一》、《第二》和《第四》3首組成他的早期古典樂派交響曲,這3部交響曲理性、嚴謹、精緻而含蓄。但《第八》令聽眾感到意外,因為它不像是42歲貝多芬的作品。拉脫維亞指揮Andris Nelsons處理《第八》中規中矩,維也納愛樂也演奏得中規中矩,理性、典雅、精緻,一如人們所預料的,沒有驚喜,百分之百的古典樂派風格。
史特勞斯《英雄生涯》
史特勞斯(Richard Stráuss, 1864-1949)是筆者喜愛的德、奧作曲家之一,既喜愛他的管弦樂作品,也喜愛他的歌劇。事實上,筆者喜愛大部分德、奧作曲家的作品,從德、奧巴洛克樂派至二十世紀中的第二維也納樂派的作品,有的作曲家多一些,有的則少一點。
史特勞斯寫了10首交響音詩、15部歌劇,前者絕大部分寫於二十世紀之前,代表了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管弦樂創作的高峰;後者與Berg、Britten和Jánacek 3人的歌劇作品,皆為二十世紀歐洲歌劇的經典。
《英雄生涯》寫於1898年,史特勞斯正當盛年,因此充滿了精力、朝氣、霸氣。史特勞斯心目中的英雄,「不是一個單一的史詩或歷史人物,而是一個更普通和有着自由理想的偉大男性英雄。」(場刊「曲目介紹」)換句話說,《英雄生涯》是史特勞斯心目裏的典範英雄人物。
史特勞斯的交響音詩,配器濃厚,錯綜複雜,所有樂器組別在整體音響結構裏都十分重要,充滿了華麗、蜿蜒的旋律和音色。在《英雄生涯》裏,有小提琴獨奏,伴以優美、感性的和聲,然後發展成聲勢浩大的音響效果。華格納式的和弦色彩,五彩繽紛,仍屬調性音樂,配以半音音階和繁忙的器樂交流。所有這些都有着豐富的節奏支持。連綿不斷的優美旋律,像煙花一般,湮沒在燦爛的音響汪洋大海裏。《英雄生涯》與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不同,前者是十分個人的,因此有大段大段的獨奏樂段;後者是群體的,雖然記載說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是拿破崙。
Andris Nelsons似乎未能發揮維也納愛樂的潛力,筆者感受不到史特勞斯的魅力。Rudolt Kempe指揮Dresden國家管弦樂團的《英雄生涯》1974年錄音,演奏時間是42分52秒,而Andris Nelsons 10月29日的演出時間是51分鐘,Nelsons是不是處理得太慢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戚薇 張涵予 河智苑 合演吳宇森女殺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