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
捷克布爾諾國家歌劇院的楊納傑克歌劇樂團與合唱團這次來參加2017年香港藝術節,除了演出楊納傑克的歌劇《馬克普洛斯檔案》,還演出同一作曲家的《格拉高利彌撒曲》與《永恒的福音》,以及另一位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的《聖母悼歌》(Stabat Mater)。筆者於2月26日去聽了只演出一場的《聖母悼歌》,深感滿意。
德伏扎克(1841-1904)深受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和布拉姆斯的影響,同時也具有深厚的波希米亞傳統音樂底蘊,音樂史學者將他歸入「民族樂派」。這些影響和底蘊主要來自他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他是鄉村屠夫9名孩子的長子,14歲開始學習德語、中音提琴、管風琴、鋼琴和對位,16至18歲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院,25至32歲在布拉格國家劇院樂團拉中音提琴。
雖然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波希米亞味道,但他基本上是德、奧樂派的作曲家。他有舒伯特式的旋律,善於駕馭現代樂團的複雜配器,效果新穎,在民族風格中運用了古典樂派的結構。他是創作大型作品的大師級作曲家,無論是歌劇交響曲或大型樂隊伴奏的音唱曲,均能顯示出他的特殊氣勢、渾偉敦厚。
清一色捷克人
德伏扎克於1876至1877年間創作《聖母悼歌》,據說與他的3名孩子相繼夭折有關。歌詞描述一位母親目睹兒子死在十字架上而感到十分痛苦,作品莊嚴宏大,但充滿人性的溫柔。作品結構呈弧形,從開始的死亡苦難到最後的淨化。在3名孩子相繼夭折之後,德伏扎克並沒有感到絕望,在拭乾眼淚後擁抱信仰,恢復信心。
《聖母悼歌》的十個部分可視為10首獨立作品,各有自己的主題,第十部分則重複第一部分的主題。這部作品於1880年12月23日在布拉格首演,音樂家協會主辦,Adolf Čech指揮。有樂評人說,德伏扎克《聖母悼歌》的音樂和宗教元素如此之獨特,有可能是所有《聖母悼歌》中最受歡迎、演出最多的作品。
樂團指揮、合唱指導和獨唱都是清一色的捷克人,而且多是布拉格音樂學院或楊納傑克音樂學院的畢業生。指揮Jaroslav Kyzlink原為合唱指揮,後擔任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因此對合唱聲部的處理細膩精緻,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樂團上的才華。他的指揮帶出了磅礴的氣勢,融樂團與合唱於一爐。雖然樂團只有76名團員、合唱團有62名,但這兩組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極為巨大。女高音Pavla Vykopalová音域廣闊,音色豐潤;女低音Jana Hrochová擁有寬厚、鬆泛的低音;男高音Aleš Briscein的音色較適合宗教音樂,有一種清雅無邪的感覺;男低音Jiří Sulženko的音色明亮而有勁。這4位獨唱與合唱團和樂團緊密合作,令100分鐘無間斷的演出一氣呵成,十分精采。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