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這次在柏林看歌劇,發覺人們在衣着上愈來愈隨意了。記得九十年代在英國格爾堡歌劇院和拜魯伊特節日劇院看歌劇,男士要穿禮服。2013年筆者去拜魯伊特節日劇院觀賞紀念華格納誕生200周年的特別製作、演出的《指環》版本時,大部分觀眾還是穿禮服的,但愈來愈多人穿便裝。
歐洲人看歌劇講究衣着,表示對藝術和藝術家的尊重,一如他們禮拜天去教堂,穿戴嚴肅、體面的衣帽去崇拜天主。近年愈來愈多人穿上便裝觀看歌劇,愛丁堡藝術節、多倫多藝術中心、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衣着都較隨意,但多數還是打了領帶。
重要角色一演到尾
除了拜魯伊特節日劇院和某些劇院的特殊安排,一般歌劇院上演這套四聯劇,都需要由不同演員來扮演同一角色,如浮坦這個角色,在《萊茵的黃金》、《女武神》和《眾神的黃昏》裏由3位不同的歌唱家來演唱。若由一位演員飾演同一角色,當然比3位不同的演員來扮演同一角色更有說服力。
這次柏林國家歌劇院做到了重要角色由同一位演員來扮演:飾演浮坦的從頭演到尾都是Iain Paterson;飾演
阿爾伯里希的從頭到尾都是Jochen Schmeckenbecher;其他從頭演到尾的還有Iréne Theorin(飾演布倫希爾德)、 Andreas Schager(飾演齊格弗里格)、 Falk Struckmann(飾演巨人發福納)等。這幾位都是重要角色,唱與演的份量十分之重,也是影響此四聯劇整個演出效果的人物。筆者認為Jochen Schmeckenbecher的音色和音量的厚度、共鳴度和對角色的刻畫最令人滿意,Falk Struckmann次之,Iain Paterson略欠霸氣和權威;女聲Iréne Theorin極夠中氣,亮麗的鬆脆;男高音Andreas Schager音色與音量之優秀,是目前樂壇裏鮮見之才,也是筆者觀賞過的「齊格弗里德」中,聲樂技巧和能力最強的一位。
其他演員還有Ekaterina Gubanova(飾演弗麗卡)、Anna Larsson(飾演艾達)、萊茵三仙(Evelin Novak、Anna Danik、Anna Lapkovskaja)、3位女諾神(與萊茵仙女2及3、弗麗卡同)等,以及8名女武神都有不錯的表現,其中Anna Larsson的女低音相當出色。導演在《萊茵的黃金》、《齊格弗里格》、《眾神的黃昏》裏加入了4名舞蹈者,這在筆者以前看過的《指環》是沒有的。筆者的意見是舞蹈與影像(投射在舞台後的銀幕上)以不干擾觀眾觀賞樂劇為原則。由於這是第一次「品嘗」到有舞蹈、有錄像的華格納樂劇,的確有點不慣。
德奧藝術獨樹一幟
華格納的歌劇和樂劇(《催斯坦與伊索爾德》、《指環》、《帕西發爾》)建立在德奧交響音樂、德奧藝術歌曲以及德國戲劇的基礎上,涉及到德語、德奧管弦樂思維和德奧音樂文學哲學觀,缺一不可。由此可見,音樂絕對不是世界語言,沒受過上述語言、音樂思維和哲學的薰陶是不會接受華格納的作品的。
柏林國家歌劇院2016年6月《指環》的製作與演出繼承了華格納在拜魯伊特節日劇院所建立的傳統和風格,與美國、加拿大、愛丁堡、倫敦的製作與演出,在風格上和效果上有所不同,觀眾品嘗出來的味道也不同。德奧樂團和演唱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等的音響和味道就是不同。
這次由Daniel Barenboim負責指揮的Staatskapelle Berlin深受讚賞,演員的演唱也十分到位,演員之間配合得十分嚴謹順𣈱,主要角色和次要配角表現得極夠水準。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劇情中較重要的細節被導演忽視了,如阿爾伯里希偷得的指環,導演莫名其妙地改成了手套;巨人與普通人的身材一樣,只是發福納與發索爾德的影子巨型;發福納和齊格弗里德打鬥缺乏震撼性;《眾神的黃昏》裏的婚禮、 葬禮,以及布倫希爾德跳進火海殉情等場景均缺乏張力。整個來講,《指環》的音樂性強,戲劇性較弱。
柏林《指環》.下
撰文:劉靖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