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
「法國五月」與香港歌劇院今年合作製作演出古諾(Charles-François Gounod,1818-1893)的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古諾歌劇作品裏較出名的兩齣之一,另一齣是《浮士德》,曾在香港演出,頗受歡迎。莎士比亞劇作中《羅密歐與茱麗葉》深受作曲家喜愛,為此劇譜寫各種體裁的作品不少,包括柴可夫斯基的幻想曲——序曲(1869-1870)、柏遼茲的合唱交響曲(1838-1839)、普羅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劇(1935-1936)、貝利尼的歌劇I Capuleti e i Montecchi(1830)等。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流傳頗廣, 有點像水滸、三國故事,人物性格隨着時代的變化而不同,流動性很大。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兩位人物也是這樣,直到莎士比亞於1594至1595年間撰寫了同名劇本,劇裏的人物才定了型。
各國演員精英雲集
筆者曾去參觀意大利北部古城Verona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墳墓,傳說中確有此故事流傳。
這次製作和演出由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監製,樂團與合唱指揮、導演、布景、服裝、燈光等則由法國方面負責,而合唱排練、動作指導、合唱團員等則由香港歌劇院負責。至於演員,飾演羅密歐的是法國男高音Sébastien Guéze,飾演茱麗葉的是意大人、巴黎音樂舞蹈學院畢業的Vannina Santoni,飾演勞倫斯神父的是中國男低音龔冬健,飾演Mercutio的是法國男中音Guillaume Andrieux,飾演Capulet的為法國男低音Guy Bonfiglio,飾演Tybalt的是中國男高音丁豪,其他的中國演員還有黃日珩(飾演公爵)、陳皓琬(飾演Gertrude)等。
負責伴奏的是福建交響樂團,由法國指揮家Benjamin Pionnier指揮。樂團還算稱職,樂團音色略欠色彩,不知是否與樂器的音質有關。福建交響樂團的編制現為38+8+9+3+豎琴+鋼琴,共60人,屬小型管弦樂團,對付古諾的歌劇游刃有餘。
香港歌劇院合唱團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第一、二幕裏有着相當好的演出,尤其是在第一幕裏的化裝舞會和第三幕第二場的大街上,兩個家族大打出手,結果羅密歐刺死Tybalt,有好幾首大合唱,頗有氣勢。
布景簡約造型曼妙
這5幕歌劇的布景十分簡約,以大街景色為主,一律灰色,演員的服裝則屬現代便裝,男演員大多穿上皮夾克以便於打鬥, 不像同劇名的芭蕾舞劇那樣顯示兩大家族的富貴豪華,想是為迎合年輕人的品味。至於劍鬥,也不如莎士比亞同名話劇裏的劍術,雖然在場刊裏設有「動作」指導,但舞台上並沒有令觀眾心跳加速的劍擊,羅密歐和Tybalt在第三幕第二場的打鬥也不緊張。
茱麗葉在第四、五幕裏的服裝,純白色的紗裙,予觀眾清雅、優美的感覺,加上演員苗條身材,正符合劇中人物的造型, 少女的青春、純真、激情,恰當地表現出來,導演設計一手抓的Arnaud Bernard應記一功。
一般飾演茱麗葉的演員既老(劇本裏的茱麗葉只有14歲)又胖,這次飾演茱麗葉的Vannina Santoni看來雖然沒有14歲那麼小,但也只有20多歲,而且苗條,因此以線條最簡單的短裙、純白的薄紗最能襯托出茱麗葉的形象。
Vannina Santoni的音色不及她的造型那麼甜美,但整個來講,她的獨唱與羅密歐的二重唱都相當稱職,如第二幕裏的二重唱《神聖之夜》、第四幕裏的二重唱《新婚之夜》以及獨唱《愛給我勇氣》等,都有很好的表現。
飾演羅密歐的Sébastien Guéze的唱和演與茱麗葉配合得很好,造型符合劇本裏的羅密歐,男高音的音色和音量頗能令觀眾滿意。飾演神父的龔冬健的男低音,渾厚沉實,甚有氣勢。整個演出,各獨唱演員均能相互配合,取得很好的平衡。
古諾雖然寫了十幾齣歌劇,其中只有兩齣略有名氣,但均不在歐洲各大歌劇院的經常上演劇目裏。事實上,《浮士德》與《羅密歐與茱麗葉》均沒有繞樑三日的詠嘆調,聽了3個鐘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連一句也哼不出來。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