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筆者觀看今年香港藝術節最後一場演出是「哥本哈根協奏團」的《水之樂章》,專場演奏巴洛克樂派三位作曲家的Watermusic——泰利曼的C大調《水上音樂》組曲、韋華第的E大調第五小提琴協曲《海上風暴》和韓德爾的《水上音樂》組曲選段。
創建於1991年的哥本哈根協奏團(Concerto Copenhagen),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裏逐漸成為北歐著名的古樂團,也是目前富於創新的巴洛克樂團之一。樂團藝術總監、著名古鍵琴演奏家摩頓臣(Lars Ulrik Mortensen)曾為倫敦巴洛克獨奏家樂團(1988-1990)和Simon Standage帶領的巴洛克室樂團(Collegium Musicum 90)(1990-1993)擔任古鍵琴獨奏家。擔任韋華第《海上風暴》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弗特烈.弗羅姆(Fredrik From)是巴洛克樂派作品的小提琴獨奏家,四度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並在歐洲、美國、澳洲、日本等各國巡迴演出。這次來港演出的樂團包括弦樂組13人、木管樂器6人、銅管樂器5人、定音鼓1人,連古鍵琴共26人,都是巴洛克樂派作品演奏家。
巴洛克樂派三個時期
巴洛克樂派指1600到1750年巴赫與韓德爾相繼逝世這一個半世紀裏的音樂。一般來說,這個時期的作品較注重對比、和聲愈來愈複雜,人們對歌劇的興趣從宣敍調轉移到詠嘆調。在器樂方面,出現了奏鳴曲、組曲、大協奏曲,喜用「持續低音」(Basso Continuo)。這一個半世紀的巴洛克樂派,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時期:一、早期,從十六世紀末到1640年,以聲樂為主,如獨唱、清唱劇、歌劇;器樂傳承文藝復興時代的風格與體裁;二、中期,1640至1690年,歌劇極受歡迎,詠嘆調影響清唱劇;三、繁盛期,1690至1740年,意大利城市紛紛興建歌劇院,聲樂與器樂皆發展顯著。有一點要注意,巴洛克樂派內容豐富,層次複雜,有意大利、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如韓德爾的風格就集意大利、德國、英國於一身。
哥本哈根協奏團演奏的三位作曲家的作品都屬於繁盛期的巴洛克樂派,依出生日期排列,韋華第(Antonio Vivaldi 1670-1741)最早,泰利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次之,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最晚。但年紀並不決定風格的傳統或新潮,就這三位作曲家的風格來講,最晚出生的韓德爾風格最「放」(自由、放任),而泰利曼的風格卻較最早出生的華韋第更「傳統」!當然會有人不同意筆者的說法,但欣賞音樂本來就是極為個人、主觀的。
對比風格指揮全體現
韓德爾的Water Music組曲有三套,這次哥本哈根協奏團從這三套組曲裏挑選了14首來演奏,其中第一組曲7首、第二組曲2首、第三組曲5首。韓德爾的Water Music能融意大利獨唱與器樂風格的傳統、英國合唱傳統,以及德國對位技法於一爐,輝煌亮麗,效果超卓。可惜的是在演奏最後一首第二組曲第二首Alla Hornpipe in D時,圓號有點走音!
韓德爾14首《水上音樂》是寫給英國皇室人員、達官貴人欣賞的,因此極盡華美之能事。據記載樂團之船安排在皇室御船之旁,為保證戶外音量,木管、銅管陣容龐大。
韋華第共創作了12首小提琴協奏曲, 其中《四季》為著名的春、夏、秋、冬,第五首《海上風暴》(作品8,RV253)第一、三樂章均為Presto(急板),令聽者感到水花四濺、浪濤澎湃,有如身歷其境。韋華第的《海上風暴》顯示出作曲家活潑而富有生氣的想像力。
整個演出相當有活力,指揮與樂團之間也甚有互動。假如巴洛克樂派的風格是着重對比,那麼指揮摩頓臣的動作充分地做到了這一點,有時可能「過分」地表現出來。摩頓臣的動作常常令筆者想起了已故的卡拉揚「靜止式」,或「夢幻式」的動作。當然,每位指揮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指揮的動作應該與樂團的反應成正比,否則就會予人以虛張聲勢之感了。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演藝行政要埋班 |
上一篇: | 查理考夫曼 奧斯卡鬼才編劇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