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24小時音樂會版」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角色涉及神、人、魔三界三代人,人物眾多而複雜。根據場刊開列的名單,演員30幾位,其中有兩位日本人、一位中國人,其他都是歐洲、美國、澳洲、紐西蘭人,包括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羅馬尼亞、俄羅斯、英國、瑞士、烏克蘭人等,但以德國和奧地利人為多。
唯一的中國人是山西省出生的女中音郝俊華,畢業於山西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在這次《指環》裏她飾演萊茵三仙女的弗洛希爾德和命運之女二。兩位日本人是女高音新垣有希子,飾演萊茵女仙沃洛林德;女高音渡邊美智子,飾演萊茵仙女維爾貢德。新垣有希子畢業於東京國立音樂與藝術學院,渡邊美智子曾留學奧地利薩茲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筆者特意介紹這三位東方歌唱家,是因為飾演華格納樂劇裏主要角色多是歐洲人,除了德語外,演唱者要有強壯的體格,能夠做到這兩樣的東方歌唱家,為數甚少。有幾位韓國男低音飾演《指環》裏的角色,水準極高,聞名歐洲。
演員眾多一角多飾
這次在「24小時音樂會版」歌劇《指環》裏的主角如沃坦、阿爾伯里希、布倫希爾德等,每一齣都由不同的演員飾演,這樣難免會影響角色的完整性、觀眾對角色以至劇情發展的統一印象,結果削弱了戲劇的震撼力。飾演沃坦的Michael Kupfer(《萊茵的黃昏》)、Franz Hawlata(《女武神》)、Oskar Hillebrandt(《齊格弗里德》),三位分別為低男中音、男低音、男中音,不僅音色、音域、音量不同,體格造型有別,而且缺乏眾王之王應有的權威和霸氣。飾演阿爾貝里希的Thomas Gazheli(《萊茵的黃金》)、Werner van Mechelen(《齊格弗里德》)、Oskar Hillebrandt(《諸神的黃昏》)三位演員與上述沃坦的情況一樣,三種不同的聲音、造型、風格,令觀眾無法把他們當作同一個阿爾伯里希。布倫希爾德這個角色非常吃重,僅僅出場的那幾句已先聲奪人,Bettine Kampp(《女武神》)、Nancy Weissbach(《齊格弗里德》)、Mona Somm(《諸神的黃昏》)三人,前兩位表現得不錯,但風格不同,第三位較弱。
飾演沃坦妻子的奧地利女中音Hermine Haselböck在《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兩齣樂劇裏均由她來演,因此效果較好,形象鮮明,比上述沃坦、阿爾伯里希、希倫希爾德要有完整、統一性。飾演其他主要角色的Johonnes Chum(飾演洛格)、Andrea Silvestrelli(飾演巨人法弗納和哈根)、Alena Sautier(飾演埃爾達)、Andrew Sritheran(飾演齊格蒙德)、Marianna Szivkova(飾演齊格林德)、Raphael Sigling(飾演洪丁)、Gianluca Zampieri(飾演齊格弗里德)、George Humphrey(飾演齊格弗里德)、Wolfram Wittekind(飾演米梅)等,演和唱的表現參差,筆者只能說還可以接受,但談不上有驚喜的感覺。
現代設計具時代感
服裝設計為瑞士人Lenka Radecky,曾在德國巴伐利亞歌劇院任職,2001年開始在蒂羅爾音樂節主持服裝設計。這次音樂會版《指環》的服裝屬現代化,男演員以西裝為主,女演員則較多變化,如上文提及弗里卡的時尚設計、女武神的動感造型、婚禮裏女賓客一身白色套裝、白手袋,高貴優雅。還有萊茵三仙女在不同場景裏不同的服裝,具有時代感。
編劇為德國戲劇家Andreas Leisner, 曾在倫敦皇家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米爾斯卡拉歌劇院等擔任助理指揮,後執導多部歌劇。這次演出雖是音樂會版,但狹小的舞台令編劇工作更難。事實上這次有限度的舞台、道具,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這次演出的戲劇效果。
《「24小時音樂會版」指環》是一種嘗試, 讓聽眾在最短時間內品嘗這四齣樂劇,但對演出者和聽眾來講,有點強人所難,效果不及四五天。無論精神上或體力上,「24小時音樂會版」都是太緊湊、太密集。但筆者十分佩服庫恩和一眾演出者,感謝他們的實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二之二
撰文 : 劉靖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