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6日

劉靖之 樂韻悠揚

莫扎特與薩里埃利

今年澳門國際音樂節開幕時,本來計劃去聽開幕音樂會——《馬勒第三交響曲》,不巧颱風彩虹引致大風大浪,去澳門的行程取消。一個星期後,筆者去觀賞了音樂節的小型歌劇《莫扎特與薩里埃利》。這類小型歌劇是筆者最喜歡的澳門音樂節目之一,因為像崗頂劇院這種只有百餘人座位小型劇院,在全港是不可能生存的。

《莫扎特與薩里埃利》是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柯夫(1844-1908)根據俄羅斯詩人普希金(1799-1837)的詩劇改編而成的劇本譜寫為獨幕歌劇。人物只有三個:莫扎特(1756-1791)、薩里埃利(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盲人小提琴手,演出時間45分鐘。這部小歌劇是里姆斯基.科薩柯夫15部歌劇裏的第7部,創作於1897年,同年12月7日在莫斯科私人歌劇院首演,飾演薩里埃利的是俄羅斯傑出男低音夏里亞賓(Feodor Chaliapin,1873-1938)。

多產歌劇作家

里姆斯基.科薩柯夫以管弦音樂配器聞名於樂壇,為十九世紀歐洲三大配器大師,另外兩位是法國的貝達茲(1803-1869)和華格納(1813-1883),他也是一位多產的歌劇作家,一生創作了15部歌劇,其中較著名的有《伊凡雷章》、《5月之夜》、《雪姑娘》、《聖誕之夜》、《薩特闊》(Sadko)、《沙皇的新娘》、 《金雞》等。里姆斯基.科薩柯夫曾著有配器教科書,影響深遠,史特拉文斯基是他傑出的學生,前者深受後者的影響,深受歐洲觀眾喜愛的穆索爾斯基《鮑里斯.戈杜諾夫》(Boris Godunov)便是得益於里姆斯基.科薩柯夫配器整理。

《莫扎特與薩里埃利》取材自歐洲音樂史一則著名傳說:時任維也納宮廷樂長的意大利作曲家安東民.薩里埃利因嫉妒莫扎特的天賦奇才而予以毒害。較近的版本是彼特謝弗(Peter Shaffer)寫於1979年的舞台劇本《阿瑪迪斯》(Amadeus)及1984年的電影改編版本。既是傳統,便難有確實根據,事實上薩里埃利與莫扎特彼此相互尊重,前者在後者逝世前後還指揮演出後者的作品。

喜多方面嘗試

人們將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的歌劇分為五大類:一、歷史歌劇如《普斯科夫女郎》、《伊凡雷章》等;二、果戈里歌劇,如《5月之夜》、《聖誕之夜》等;三、敍事詩型的歌劇,如《雪姑娘》、《青春》、《薩特闊》等;四、童話歌劇,如《不朽的卡什切伊》、《沙皇薩爾丹》、《金雞》等;五、風格實驗歌劇:《莫扎特與薩里埃利》、《沙皇的新娘》、《維利亞》、《潘.沃埃沃達》等。

由此可見,里姆斯基.科薩柯夫喜歡做實驗,試驗不同風格的歌劇,抒情的、有主導動機的,主題變異的等等。他不會輕易地放棄或結束任何一種手法。就以《莫扎特與薩里埃利》為例,他在嘗試過上述各種手法之後,改用「風格實驗」來創作,因為他那時已厭倦了「俄羅斯風格」,因此通過這齣短劇去走出斯拉夫土地,遨遊在新古典主義的領域裏。在45分鐘裏,我們聽不到令人陶醉的旋律,樂隊常常出現豐滿而新穎的和聲,但難以將這些旋律和音響挽留在腦海裏。

里姆斯基.科薩柯夫毫無疑問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主要創建者,他對「5人團」作品的整理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基礎。

飾演薩里埃利的是俄羅斯男低音維達利.伊凡諾夫(Vitaly Efanov),音色、音量和音樂感都夠水準,頗能表達薩里埃利的心理和思維,令人有一種成熟的感覺。飾演莫扎特的俄羅斯男高音耶諾斯拉夫.艾拜莫夫(Yaroslar Abaimov)唱起來有點嫩,出場演出的時間也短,與伊凡諾夫的低音相比,略弱。這次莫斯科新歌劇院樂團只來了10名樂師:弦樂5人、管樂4人、鋼琴1人。在引用莫扎特的《安魂曲》樂段時,澳門歌唱家劉明燕(女高音)、盛雅琴(女低音)、夏先海(男高音)、李兆康(男低音)出場,站在二樓四重唱,效果相當不錯。這次製作由莫斯科新歌劇院與澳門國際音樂節聯手負責。

撰文 : 劉靖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