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3月18日

劉靖之 樂韻悠揚

2015香港藝術節隨筆

2015年香港藝術節由德國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作為開幕節目。這隊樂團在兩晚的音樂會,集中演奏奧地利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和德國作曲家李察.史特勞斯的後期浪漫樂派經典管弦樂作品。

開幕音樂會演奏了布魯克納(1824-1896)未完成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和李察.史特勞斯(1864-1949)「為23件弦樂而作的練習曲《變形》」。《變形》(Metamorphosen)寫於1945年,抒發作曲家對慕尼黑被炸後一片廢墟情景的悼念,在結尾樂段引用了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葬禮進行曲主題,極盡悲傷哀痛之情。在泰利曼(Christian Thielemann)的指揮下,弦樂充分顯示了這隊樂團的深厚、豐滿的效果和氣勢。錯綜複雜的對位、主導動機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形成內在的張力和衝擊,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在十分低沉而悲哀之中,暗湧處處,會叫聽眾承受巨大的壓力。就在這個時刻,聽眾裏突然有鼓掌之聲;不僅如此,在結束樂句尚未完結、指揮的右手仍然停留在半空中、弦樂弓手仍然在運作時,另一掌聲再吹破壞演出氣氛。當泰利曼離開進入後台之後,觀眾裏有兩位人士先後大聲聲討那兩位鼓掌者,叫他們「滾出去!」聲浪之大,震動全場。

古典樂壇領軍人物

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的演出,確實表現了這隊樂團的功力。筆者的座位在二樓,因此能一目瞭然地觀察整個樂隊在演出過程中的動靜,包括指揮與樂團以及樂團團員之間的互動。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特色在於密集的和弦簇群、宗教意味多於人文氣息——一如人們所評論的那樣「拋棄了愛情和衝突的華格納音樂」,也缺乏馬勒(1860-1911)交響曲裏那些優美的旋律與和聲。第一樂章裏有不少優美的和弦簇群及和弦簇群形成的激情、節奏和效果,但缺乏樂器聲部之間的互動、呼應。第二樂章靈巧活潑,第三樂章結束時效果頗為震撼。

泰利曼是目前在歐洲音樂界紅得發紫的指揮家,正當壯年。筆者曾在拜魯伊特節日劇院、薩爾茲堡等地多次聽過他指揮的音樂會,尤其是華格納樂舞和德奧樂派的管弦樂,看來是阿巴度之後的古典樂壇領軍人物之一。泰利曼的指揮有明顯的德奧樂派風格——有氣魄,較含蓄內斂,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樸素摰實。

弦樂小品抒情優美

2月28日的第二場演出,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在泰利曼的指揮下,演奏了三首作品:李斯特(1811-1886)第四交響音詩《奧菲歐》(Orpheus)、華格納(1813-1883)《齊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Idyll for Orchestra)、李察.史特勞斯《英雄的一生》(Ein Heldenleben)。

華格納為十五名演奏者創作的《齊格弗里德牧歌》寫於1870年,是送給他妻子科西瑪的生日禮物。這首只有二十二分鐘長度的弦樂小品極為抒情優美;流暢迷人的對位,令聽者感到無比的溫馨、幸福,較《奧菲歐》感人多了。

史特勞斯《英雄的一生》寫於1898年,是作曲家第六部交響音詩,也是自傳式的作品。在風格、和聲與對位上以及在配器和曲體上,史特勞斯在交響詩的寫作上均有所突破——突破了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來的奏鳴曲體的交響曲、配器和體裁,發揚了華格納的主導動機和無終止旋律,為交響音樂打開嶄新的途徑。

但筆者卻覺得,在結構上單樂章交響詩始終不及奏鳴曲體的二元化主題來得辯證,嚴謹。但在銅、木管樂以及弦樂之間的互動上,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給予我們極大的滿足。

撰文 : 劉靖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