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0日

胡漢傑 建築思話

對行人單車更友善的運輸交滙樞紐

運輸署上月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滙報《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根據2023年7月14日會議的討論文件,署方就研究內的初步分析歸納出4個運輸策略概念。文件表示,署方會着力於改善公共運輸服務和乘客體驗,並維持多年來以鐵路為骨幹的城市發展策略。

有別於過往的新市鎮模式,今次研究進一步將新發展區(主要指洪水橋/廈村、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融入大灣區一小時通勤網絡的框架中,試圖令新發展區的通勤概念不再局限於「出市區返工」的傳統。這種轉變究竟會為社區規劃帶來怎樣的改變,似乎仍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筆者希望就4個運輸策略中的「建設新一代運輸交滙樞紐」,提出有關行人體驗的延伸討論。

所謂新一代運輸交滙樞紐,運輸署參考了多個中外案例,包括位於新加坡未來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裕廊東綜合交通樞紐。署方認為,該些參考案例不僅是一個車站,同時是提供各種設施和服務的地方,能照顧乘客的出行及其他生活所需。

然而作為一個市中心的門戶,將最常用和重要的設施集中在該處本屬理所當然,事實上,半世紀前的香港第一代新市鎮早就用上了這種規劃思維,如沙田市中心本身便是公共交通樞紐,設施方面有大會堂、圖書館,甚至婚姻登記處,同時還集中了一系列住宅和購物商場,衣食住行皆在咫尺之間,可謂「15分鐘社區」的一個典型。不過,這種集約式的便捷性,在往後新區規劃皆未有得到充分發揮,如將軍澳因為一些主要道路被劃得更寬闊,而令行人天橋變得更加冗長,足見道路規劃也是影響行人環境的一大關鍵。

綜觀近年的公共運輸導向發展,當局已習慣了利用車站上蓋項目的基座商場,作為乘客進出社區的必然途徑,透過訂立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設立甚至管理行人天橋和24小時通道。這種能遮陽擋雨的出行模式,市民一般都不會抗拒,但因地面行人路的重要性已被減到最低,即使街道被造得寬闊整齊,卻因地面人流稀疏而導致得物無所用。

反觀啟德站周邊和啟德坊的規劃,非但在地面廣設行人徑,行人環境在有充足樹蔭的情況下頗為理想,即使被居民指行人徑不能遮陽擋雨,以及欠缺座椅和商舖設施等,但筆者仍然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出發點,去討論街道規劃及城市設計,因為上述問題只要透過設計微調便可得到解決,並套用到新發展區的運輸交滙樞紐。

建交通設施須地區規劃配合

香港不少新市鎮都擁有單車網絡,實際上只是將單車作為消閒工具去看待,對推廣單車代步,以至連接運輸交滙樞紐無甚幫助。

世界各地不乏發展成熟的單車轉乘設施,荷蘭的城際車站便在地底興建單車泊位,乘客只須利用智能卡或為單車裝上晶片,便可輕鬆使用停泊場。運輸署亦有意為新一代運輸交滙樞紐引入包括單車在內的轉乘設施,惟這份研究並未着墨於單車與社區的關係,假如只能在有限範圍內使用,或無法在區外繼續適用,則實際效用不會太大。

作為一份長遠性的交通策略性研究,僅討論車站配套和智慧型系統的引入顯然並不足夠,且其實亦不應只聚焦於個別新發展區。長遠而言,署方應更大膽地提出全港性的環保出行策略,包括單車的道路使用權,像上述研究所參考的新加坡,亦有積極推廣單車代步來紓緩交通擠塞,本港民間組織早前便提出過獅子山隧道單車走廊,其實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無論是新區發展抑或舊區重建,劃地起樓和交通規劃絕不能「各自修行」,正如運輸署在研究中認為,交通樞紐肩負着滿足市民在乘車以外需求的角色,足以證明交通設施亦需要地區規劃的配合,也顯示了這份《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確實並非單單屬運輸署的事,各部門應該更縝密地思考新區及舊區的發展方向,一同締造更以人為本,更重視環保出行的社區環境。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