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市區重建局公開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油旺研究)資料手冊,這次也是市區重建進程廿多年來,鮮有地將研究範圍提升至區域性,像今次油旺研究就涵蓋了界限街以南及佐敦道以北的旺角、大角咀和油麻地等範圍。研究在區內提出五個「發展節點」和一系列「整合街區發展」地點,透過當中的重點項目帶動區內的重建步伐,並整合舊樓的細小地塊和吞併部分內街,以增加可建面積。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研究還延伸到地界以外的休憩空間規劃和城市設計元素。
油旺地區中超過50年樓齡的樓宇比比皆是,面對當區即將展開的廣泛重建,難免令人聯想到「變天」一詞。誠然在香港,重建總是予大眾一些不良的印象:灣仔利東街事件記憶猶新,在推土機下的廢土,種出巍峨的摩天巨廈,物業的價值縱然大幅攀升,其背後代價,除了建造成本,更多的是將社區的原有印象抹消得一乾二淨,和令本來多元的社區逐漸走向單一,這正是過去的大小重建項目中,總能歸納出的一些消極結果。
有別於建立新市鎮,市區重建總是建基於固有的社區脈絡,該考慮的地方實應更多,是故即使油旺研究的基本概念藍圖看起來如此豐富,這幅「拼圖」中似乎尚餘幾塊細節,值得當局和政府各部門詳加考量。
城市肌理與網格社區
九龍的網格式街道布局在開埠早期就已確立,網格中一排又一排的唐樓前舖後居,是為明信片上的昔日寫照。然而隨着當代的基座商場與「蛋糕樓」的規劃方針下,基座的功能就不再只有街舖,還有停車場入口、機電房等,各個重建項目經不同建築師的演繹下容易令街道失去連貫性,這一點,可以通過建立專為特定街區而設的城市設計大綱去處理。
此外,油旺研究雖建議保留網格式的街區格局,但實際上部分較為次要的街道仍會被吞併到發展地塊中,雖然街道仍會作為通風廊和公共空間般存在,但執行上會否一如既往,只成為公眾難以停留的半公共空間(quasi-public space)或淪為發展項目的「後花園」,則仍須關注。紐約市在2020年推出開放街道(Open Streets)計劃,除了作為疫症期間的行人和單車通道外,更和社區組織、學校、商店代表等合作,彈性地在街道提供社區活動和小型商業活動的機會,這種嶄新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不僅為街區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有限度的商業元素(如透過外借場地)亦能成為街道保養提供一定收入。
筆者認為,當局或可借鑑外地經驗,以油旺的封街地區為試點去營造和營運新式的公共空間。
相對於「變天」式的重建,其實亦可透過保留一部分舊建築來維持街區景觀的多樣性,且舊樓的高度有限,能確保街區得到一定天然光。油旺研究亦有着墨於保育歷史建築,而市建局過往已累積不少活化舊建築的經驗,像太子道西/園藝街項目就保留了一整排戰前唐樓,同時沒有加劇當區的士紳化,反而像灣仔和昌大押和皇后大道東186-190號般成為了精品住宅旁的陪襯品,就較不理想。可惜的是油旺地區的廊柱式唐樓已經零星落索,要保育街區,相信要從較新的無柱式騎樓建築落手。
同步「重建」交通
油旺研究又提出「城市水道」和高架行人系統「綠廊」,是相對過往較為跳脫的思維,其中後者所觸及的更是舊區和新區(西九龍填海區)之間素來行人設施不善的問題。作為市區重建,其實亦有需要同步思考交通上的「重建」,像舊區中的主幹道,不但為社區帶來行人障礙,噪音問題也會窒礙重建的步伐。在東京虎之門的重建案例中,就同時把高速公路地底化和重建舊區,在多出的地面上,便能有足夠的空間構建綠樹林蔭,行人路寬闊,而且有獨立單車徑的街道。如果把主幹道(如西九龍走廊)改為地下化,便毋須為新建單位安裝住戶很希望拆掉的隔音設施,所收成效會否更加長遠?
以上只是有關油旺研究一些旁枝性的思考,隨着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宣告,荃灣和深水埗舊區會照辦煮碗,邀請市建局展開重建研究,筆者認為針對原有社區的研究仍然重要,尤其這兩區是看來相似,實際又完全迥異的社區。而不同持份者和各個專業領域的參與,更是構建所謂宜居城市的一大關鍵。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棄筆從戎 |
上一篇: | 善用未來基金、香港增長組合 推動經濟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