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城市土地之下,除了有配水庫的「地下宮殿」,也有着縱橫交錯的地下設備管道網絡。早前因應疫症在社區的蔓延,政府以驗去水渠的方式,最先從佐敦的一些大廈後巷收集樣本,經化驗後再判斷該處是否潛藏隱患。筆者不評論此等化驗方式的成效,但藉此機會想談一談後巷:一個在城市中相對神秘的角落,過去同樣因疫病而生。
因疫病而生的通道
香港市區的街道規劃以窄長的網格街道為主,一排排大廈面向街道,大廈後面或側身設有通道巷(即後巷),除了是過往的住戶行人出入通道之外,就是為背對背的樓宇之間保留一定的通風和採光空間。筆者曾走訪荃灣的一些舊街區,樓宇只有四五層高,陽光很容易滲進後巷,相當舒適,故不斷有行人來往,不過走到樓宇更高的旺區就不一樣了。
百多年前的香港,後巷因疫病而生,十九世紀末鼠疫爆發,當時居住環境欠佳,「背靠背」、「背靠側」的樓宇因為欠缺通風和採光,被認為是疫病的溫床(中環的永和號便是目前碩果僅存的背靠側唐樓)。到1903年,港府通過《公眾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要求房屋背後必須預留至少1.8米闊的後巷,在經歷逾百年後,相關條例的精神仍在現行的《建築物條例》中延續。
被人遺忘 遠離煩囂
後巷基本上是個被人們遺忘的空間,它所呈現的是獨立於鬧市街道之外的風景。過去,有人會利用後巷出入口搭建簷篷開舖為生,於是有聞名的後巷理髮舖。除此之外,一般後巷因為人流不多,便成為了草根人士歇息的空間和臨時置物場所,已故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對香港風景十分着迷,曾推出攝影集記錄後巷百態:那是由工友的維生工具(掃帚、手套、發泡膠箱等)所堆砌的獨有秩序。一些唐樓後巷通道出口甚至特意被塑造成不利外人進出的狀態,增加了後巷的神秘性。
今日由環境較佳的後巷所串連的「食街」亦有不少,同時因應政府的「香港好易行」計劃,一些後巷亦被美化成為更佳的步行空間,此舉無不從外國取經而來,澳洲墨爾本市中心便有不少被旅遊冊子所納入的後巷,從塗鴉藝術到酒吧、咖啡廳都有。
service lane的功能
本地後巷在英語稱service lane,顧名思義,它是功能性的,提供空間予各種設備管道(電線、通訊接線、水管、燃氣等)的鋪設,所以後巷亦是個集中了各種供管道維修用井蓋的地方。香港地下排水道布局可參考政府的地理資訊地圖,渠務署存有紀錄圖則,其他的設備亦在相關機構留有紀錄。
不過圖則的準確性一直都為業界所詬病,箇中原因可能是現存管道雜亂不堪,工程施工時或會因應現場情況稍作調整,亦可能有未經申請的違法接駁,過往政府部門的規管或鬆或緊,這些情況在舊區發生絕對不足為奇。
管道大小與人口密度有關,因這是規劃的事情。以去水渠為例,和交通流量增加就需要開闢道路一樣,當人口增加就會影響現有地渠的排水能力,因此舉凡違法和錯誤接駁、住戶不當的使用習慣(如誤將垃圾經馬桶沖走),都可能令渠道淤塞及有倒灌回大廈的風險,引起衞生問題。一旦遇上舊樓重建的審批,渠務署就可能會要求該項目為地渠「升級」,以維持應有的容量。
後巷是城市為了維持樓宇健康環境而生的產物,至今仍然適用,不過現在新規劃的地區更傾向大型綜合發展:更寬闊的道路,在更大的地塊中有更自由的座向規劃,樓宇間亦可能有更廣闊的通風廊和綠化空間,是和舊式街道一排排大廈完全迥異的規劃系統,因此屋宇署對《建築物條例》中所謂通道巷的要求亦變得似有還無,不難給予放寬。
對你來說,這是樂見的進化嗎,還是舊區中具歷史沉澱的複雜城市肌理和喧鬧,更能令你感受到由社區街道所串連着那和而不同之趣?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