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
剛剛結束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中國式現代化概括了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到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代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領中國從解放時的一窮二白走向世界強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光輝歷程;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當然還包含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在這裏我想談談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以及在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香港特區所扮演的角色與面臨的挑戰。
實現巨大人口共富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以下五個特徵,第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第二是共同富裕;第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第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五是和平發展。
我認為,第一個和第二個特徵聯繫緊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任務。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讓廣大民眾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截至2021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貧富懸殊的現代化,是多數人的現代化,是全體公民的現代化。
根據國家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2022年的聯合報告,中國扶貧成功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是全國範圍內的深度經濟轉型,以創造新的經濟機會,努力提高平均收入;第二是精準扶貧,有針對性的減輕特別群組的持續貧困:最初向偏遠落後地區提供支援,再到後面針對個別貧困戶提供援助。
我認為這兩條經驗對於解決香港社會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問題具有高度的參考意義。首先,香港除了要發展好傳統的支柱產業(金融、建築、航運和旅遊業)外,應該積極發展新的科創產業。因為科創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第一重點產業,如果香港能夠把握好時代機遇,努力發展本土科技創新產業,那麼香港將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其次,香港應確定有針對性支援計劃的弱勢群體,例如殘疾人士、新移民、少數族裔及長者。對此,我很高興看到,在特首首份研究報告中提出了香港的「精準扶貧」策略,包括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聚焦幫助2000多名初中學生(其中一部分還住在「劏房」內)和要求政務司司長重組扶貧委員會,研究和識別其他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的報告上強調,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心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同時積極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
香港應該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國內大循環發展格局的構建。在不僅要求香港在經濟上積極融入大灣區和灣區之外大陸廣闊的市場,建立兩地互聯互通機制,加強港深融合、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更要求香港在憲政制度上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因為只有保持特區長期的繁榮穩定,香港才能共用國家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
國家在過去推出的多項優惠政策幫助香港特區的醫療行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港澳藥械通」,允許廣東主要城市的指定公立和私立醫院進口和使用港澳批准的藥品和醫療器械。
國家給予港澳企業的優惠政策對香港的醫療巨頭進入內地市場,以及在內地發展壯大至關重要,因為沒有這些政策,我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尖端科技、創新藥物和港式管理,為內地患者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醫療服務。
聚焦國內國際雙循環
而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問題上,香港因為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自身得天獨厚的國際優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作出獨特的貢獻。香港一直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這意味着香港可以成為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連接點。對世界而言,香港是世界優秀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而對內地而言,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是優秀的中國企業首選的境外上市目的地。同時,正如特首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正成為最重要的家族辦公室之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市場,去年香港管理的家族辦公室和私人信託資產規模超過1.7萬億港元,在2025年年底前預計有不少於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以醫療方面舉例,香港可以為內地中藥、中成藥和優秀的國藥進入國際市場,以及外國創新藥物進入內地市場發揮超級橋樑的作用。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的一大亮點,正正提出了一個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的雙邊策略:一方面,希望香港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適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讓已在內地及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質素標準等方面的嚴謹要求下獲批在香港註冊及銷售,令本港藥品供應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希望更多在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能夠通過「港澳藥械通」在大灣區使用。
我希望特區政府可以通過制度創新(比如在醫務衞生局下成立可以自主審批新藥的藥物監管署)盡快落實上述政策,讓香港成為國藥中藥出國的窗口,讓香港成為國際製藥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橋樑,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港區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家進新時代 特區開新篇章 |
上一篇: | 施政報告推動香港管治思維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