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在本月19日舉行的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上,盧寵茂局長向一眾議員介紹了醫院管理局最新出爐的「支援居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以下簡稱「先導計劃」),該計劃旨在資助香港居民與港大深圳醫院就醫的門診服務,包括診症、處方藥物、常規造影、檢驗和化驗等費用,每名合資格病人的賬戶會獲存入人民幣2000元。該計劃是新冠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尚未通關時醫管局為當時因防疫隔離措施而不能回港覆診的廣東省港人推出的「特別支援計劃」的延伸,對此我非常支持。
「特別支援計劃」應常規化
「特別支援計劃」可追溯到疫情期間,許多居於廣東省的醫管局慢性病患者鑑於強制檢疫措施未能回港覆診,為確保這些病人得到有效監察和適時跟進,特區政府委託港大深圳醫院於2020年11月起推出「特別支援計劃」,為已預約醫管局指定專科門診/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提供資助覆診服務。根據該計劃,合資格病人每次接受資助門診診症服務須繳付人民幣100元,而港大深圳醫院所收費用的餘額則按固定上限予以資助。「特別支援計劃」推出以來,受到長期居於廣東省的港人的熱烈歡迎,病人普遍讚揚此計劃有助於在疫情下獲得持續的醫護跟進,醫管局最終4次延續「特別支援計劃」至2023年5月9日。現在推出的「先導計劃」可以理解為「特別支援計劃」的延伸版,局方似乎有意藉「先導計劃」將「特別支援計劃」常規化;同時,因現時兩地已經恢復正常跨境通關,醫管局更決定將「先導計劃」的目標人群擴大至「居於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香港市民」。
從「特別支援計劃」到「先導計劃」,從香港到大灣區,特區政府期望為港人提供高質素和更容易獲得的公營醫療服務之心可見一斑。然而,香港現時由醫管局主導的公營醫療服務質優價廉,但排期時間頗長,許多病人需要等候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有機會進行相關手術。醫管局如何在香港和大灣區服務好港人,讓香港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的港人?筆者認為可以從推進智慧醫療、加快新建和擴建公立醫院、增加本港培訓醫生數額和引入醫療人才、加大策略性醫療服務採購範圍和力度、增加大灣區與醫管局合作機構等幾個方面着手。
力推智慧醫療電子處方快遞
智慧醫療的開展可大大提高診斷的效率,遠端醫療的興起讓病人可以在家中與醫生看診,讓不同科的醫生更容易會診。而人工智能的發展讓醫生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掌握病人的基本情況,更快地作出判斷。本港應大力發展智慧醫療,研究電子診斷、電子處方藥物的香港標準,發展人工智能對疑難雜症的治理,允許病人有限度地通過快遞到家的方式獲得處方藥物。
為解決本港公立醫院不足的問題,政府早於2016年及2018年完成構思並開始推進第一個和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第一個十年計劃於2016年《施政報告》公布,包括重建和擴建11間醫院,以及興建一間新急症醫院,預計可增加超過6000張病床及94間手術室,並增加專科和普通科門診診所的服務名額。醫管局於2018年開始籌備第二個十年計劃,涵蓋19個工程項目,涉及約2700億元,落成後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然而,衞生事務委員會的研究顯示,即使第一個及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將分別新增6000多張及9000多張病床,但整體病床數目仍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所載每1000人設有5.5張病床的規劃標準為少,未能應付不斷增長和老化的人口服務需求。同時,第一個十年計劃的進度似乎不盡人意。比如,在啟德發展區興建新急症醫院是第一個十年計劃的重點項目,該醫院建成後將成為香港最大規模的急症醫院之一,惟主要工程於2022年2月才獲得立法會財委會批准撥款並於同月開展,距離當初提出計劃已經相距6年時間,預計完工時間已經去到2025年。撇除疫情的影響,此核心項目在計劃進行到第六年才正式上馬,似乎在專案規劃和推進方面的力度不夠理想。如果要持續發展和改善本港醫療措施,當局須拿出更大的魄力,更果敢地行動。
增本地培訓 同時引海外醫生
除增建、擴建醫院之外,增加本港的專業醫護人員人數也是重中之重。在本月衞生委員會的會議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要提升港大、中大和理大的醫療教學設施,以令到上述三所大學可以增加醫科、護理科、精神科護理學、醫療化驗科學、放射學、職業治療學、物理治療學和眼科視光學的學額。我十分期待相關政策盡快落地,讓三所大學可以在上述學科為本港多招收、多培養醫療專業人才。事實上,雖然港大、中大醫學院招收醫學生的學額由十年前的合共420個,提升到現在的共計530個,依然難以滿足本港居民的醫療需求;在落實上述醫療教學設施升級之後,兩間醫學院招收的醫學生學額將提升至800名。
筆者近日亦聽聞香港科技大學已經開始進行開辦醫學院的內部探討,希望開設一間聚焦醫療科技、有別於港大與中大的醫學院。據悉科大已開始研究開設傳統醫學院或者與工程、生物科技等學科融合的跨學科醫療學院。但是開設一間新的醫學院工程重大,科大醫學院是否成立尚在前期討論當中,固不能解決短期內本港醫生短缺的問題。
真正要在短期內解決本地醫生不足的問題,吸引在內地和海外經過專業培訓或者在海外持牌的醫生來港執業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我很高興看到在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的帶領下,特區政府赴英舉辦招聘活動,為本港公立醫院招收醫生,現已經發出了100份有條件聘書,當中20人已經簽署。同時,去年修改《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後,現在總共有75間海外頂尖醫學院的畢業生在符合一定條件(包括取得當地註冊醫生資格)之後,可申請循特別註冊途徑於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即醫院管理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醫生工作,並在服務一定年期、取得獲承認專科資格及通過評核後獲得正式註冊在港執業。而本港的醫生職業資格試也有一定的優化空間。近期舉辦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可以長期開展和深化,也可以解決本港公營醫療機構醫生人數不足的問題。
加大與內地公私合營力度
最後,醫管局可以考慮增加在本港和大灣區的公私合營範圍和力度,在更多的服務項目上向本港私立醫療機構進行策略性地採購醫療服務,包括跨境採購。我非常同意團結香港基金在2022年發表的《醫療政策研究報告》中建議政府採用策略性採購,構建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醫療體系,最終達至「全民健康」。但我認為策略性地採購醫療服務不應該局限在香港,而是應該延伸到大灣區。
隨着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現已融入「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中,區內人口在2020年已超8600萬,其中有3個核心城市人口超過千萬,醫療需求十分龐大,尤其是對於居於大灣區就醫的港人來說,若能把在香港享有的醫療福利擴闊至大灣區其他城市,將大大方便他們在區內居住、養老的吸引力。香港的高質醫療服務能夠在大灣區醫療融合方面發揮很大作用。透過完善跨境醫療福利「過河」恒常化,聯同「港澳藥械通」的拓展,一系列的大灣區醫療改革方案為港人北上養老帶來了堅定的信心,同時也可大大減少港人在香港本地公立醫院預約、檢查及輪候時間,不僅能以更低費用獲取港式醫療服務,還能減緩本地醫療系統的壓力。
為將更全面的本地醫療福利推廣納入大灣區範圍內,醫管局需要與廣東省衞健委協調、溝通解決好「公幣過河」和「電子病歷兩地共用」的問題。就「公幣過河」問題,可參考其他已實施或試行的醫療資助計劃。例如,港府在2015年起已在港大深圳醫院及指定門診中,推行了能夠使用長者醫療券支付的相關醫療及護理服務,並在2019年已經恒常化。現在能否沿用該計劃的經驗及實踐,將其拓展至更多其他醫療福利,並在整個大灣區中推展?港大深圳醫院作為兩地融合的急先鋒和成功例子,醫管局可以考慮在大灣區物色合資格醫療機構,讓港大深圳醫院對其進行託管。
同時,醫管局亦可考慮在大灣區尋覓更多的港式私營醫療機構作為合作夥伴,特別是已經被納入「港澳藥械通」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總共9間港資醫療機構。至於「電子病歷過河」的問題,自「特別支援計劃」實施起,為方便因疫情無法返港覆診的香港市民,港府已特別安排了把香港「醫健通」所載病例紀錄轉交給港大深圳醫院,以便兩地醫生跟進診症,尤其是知會用藥資訊。可考慮在不久的將來把該計劃拓展到大灣區其他與醫管局建立正式合作關係的私營醫療機構,以在廣闊的大灣區為更多的港人提供香港優質公營醫療服務。
最後,筆者需要做一個利益申報,筆者所工作的公司在香港同內地皆有提供醫療服務。
港區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為未來而設計:香港工業設計發展 |
上一篇: | 俄烏戰爭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