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0日

龍子維

極端天氣下的香港河川營造想像

8月底颱風「馬鞍」襲港,風力不算特別強大,但網上群組的一則小新聞卻引起筆者注意。一般提起風暴潮及天文漲潮的水浸威脅,都位於杏花邨、鯉魚門或大澳等「熱門地點」,但今次「馬鞍」吹襲,天文台卻罕有地預計大嶼山梅窩麻布村及涌口可能受到水浸威脅,渠務署更於梅窩附近的公廁及垃圾收集站提供沙包,以供居民作防洪之用。雖然最後風暴大潮並沒來襲,但相信很多香港人都並未真正理解到,面對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的轉變,城市的基建及河道正面臨巨大挑戰。

可能大家會認為水浸威脅只是沿海居民才會遇到的事。然而,香港實際上有不少地方,未必會令人感到是「沿海區域」,卻會受到水淹威脅。本欄曾多次提及土拓署一份有關全港26個地點有較高水浸風險的研究報告,當中提到不少地區是牽涉到經河道海水倒灌而遭水淹的例子。上文梅窩麻布村及涌口提及的情況,海水正是透過橫塘河及梅窩銀河,逆流向梅窩相對較內陸的地方倒灌,附近有50多戶民居和相對活躍的細碎農地群。另外的例子是大埔街市,林村河倒灌在過去颱風風暴潮亦時有發生,大埔寶湖道及廣福道一帶便會受到波及,估計影響100幢建築群。

元朗市中心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后海灣海水經豐樂圍、南生圍一帶的濕地倒灌,沿元朗河一直淹至大井圍、定福花園及元朗市中心一帶,有500幢建築有機會受到水淹威脅。至於元朗西北的流浮山、下白泥一帶,則可能受到直接的海浪衝擊,預計有1200幢的建築會受到影響。香港26個地點,預計共有4774幢建築物會受到水淹威脅,詳見附【表】。

面對全球暖化極端天氣下的水淹威脅,政府積極進行渠務工程,嘗試加強城市的抗禦力,亦會就相關工程諮詢在地居民的意見。筆者便曾經參與過梅窩鹿地塘河的公共活動及焦點訪談,是渠務署居民參與型河川營造的嘗試,在工程防洪的概念以外,引入居民對理想河川的生活想像及參與。

居民參與不可或缺

就極端天氣下的香港河川營造,筆者有兩項具體建議:

一、要提升居民在極端天氣下的防洪意識,單靠現時的教育渠道並不足夠。例如本文引用的土拓署研究,其資料就沒有以互動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互動地圖有助大眾更理解居住地區的地理及可能水浸覆蓋的範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身處高風險地區居民的防洪意識。政府可參考英國的做法,以網頁互動地圖的方式呈現相關的水浸風險資料。網頁只需要用戶簡單輸入自己身在的地點,地圖便會顯示身處位置及其附近地區的水浸風險。有關風險會以簡單的flood zone來呈現,共分3級,分別代表高(每年水浸機會>3.3%)、中(1%-3.3%)及低(<1%)。由【圖】中例子可見,倫敦聖保羅座堂位處低水浸風險的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地圖有明確顯示泰晤士河進行防洪工程後可以受惠的地區(深色白斜線部分)。政府在元朗河進行的相關工程,亦可以考慮以類近的方式,向公眾呈現工程的成果。

二、居民在河川營造的角色可以更主動,當中維護管理的部分至為重要。河道生態往往是維護的重點,招募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進行自然觀察活動,甚至是簡單的生物基線調查,可以發掘河岸地區的生態及景觀潛力。另外,亦可與在地團體及社區營造專才舉行工作坊及研討會,了解在地居民的實際需求,例如是否會引入更多景觀設施、進行除草、維護附近農地、架設防洪牆或擋水板等內容,並引導居民自行判斷需要哪種的河道整治及日常維護的工作。這些由參與設計、到執行實戰的河川營造,居民的積極參與,是抵禦水淹風險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是相關項目能否突破排洪工程思維,提升居民認同感及改善沿河地景的關鍵。

影子長策會成員、土地教育基金總幹事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