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11日

龍子維

從氣候峰會減煤失敗看氣候公義

簡稱「COP26」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完結,在中國、俄羅斯、巴西等元首缺席的情況下,只有40多個國家同意在限期內停止燃煤發電;美國、中國、印度,這些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高的幾個國家,都沒有承諾在2030或2040年之前放棄燃煤發電。要在十年內大幅減排,以達致全球暖化限制在上升1.5度的目標,放棄燃煤本來是COP26最重要的任務,可惜成果相當有限。

有關減排的討論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科技創新方面,有各種令人炫目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政策推行上,碳交易被視為能達致2050年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不過,(廣義的)經濟成長與全球暖化之間的關係,很少論者會較有系統地審視,不是片面地認為隨着科技發展便可以解決減碳問題,便是走向另一極端,如一些庸俗的反環保主義者所言,只要人類繼續繁衍,減碳便是自欺欺人之談。本文會簡介分析碳排放增長的理論,然後套用框架淺談氣候公義有關減排責任的問題。

達致1.5度目標的四大變項

日本經濟學家茅陽一,於1990代提出Kaya Identity,用以拆解碳排放增長的四大變項,分別是人口(population)、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每GDP的能源消費量(energy use per unit GDP)、每能源單位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arbon emission per unit of energy),以恒等式來表示: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報告明確指出,2030年全球的淨碳排放量必須相比2010年的水平減少45%,2050年時則必須歸零,1.5度的目標才有機會可以達致。套用Kaya Identity來分析,我們便可以理解1.5度的目標,在某一全球人口及經濟增長的假設下,碳強度及能源強度的具體減幅需要是什麼水平,才可以達致目標。附【表】就是在代入相關假設下,推算出來2030年及2050年的減排強度:

簡言之,全球的碳排放強度,2030年必須(相對於2010年)減少67%,2050年更必須減至0,1.5度的目標才能夠達成。算式寫得很清楚,全球人口、人均GDP、以至能源消費強度,都不可能在2050年歸零,要達致2050年零淨排放的目標,只能夠在最後的選項——碳排放強度着手。

現時距離2030年只有8年多的時間,碳排放強度卻必須減少67%,不論是在全球哪一個地區都是重大挑戰,對於依賴煤炭作為主要發電來源的國家,如何能夠盡早盡快地全面停止燒煤,將是全球能否達成1.5度目標的關鍵所在。自1960年起,全球的碳排放量增加超過2.7倍,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動力,是上升接近2.5倍的人均GDP,相比起來,能源消費強度(-44%)及碳排放強度(-11%)的減幅,便顯得相對微不足道。

這意味着什麼呢?全球減碳排放的策略,往往集中於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減少產生電力時的能源散失,但50年的趨勢告訴我們,這種工程師效率思維,往往追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至於減少碳排放強度的努力,在化石燃料的使用仍然是主流的今天,更是顯得杯水車薪。人類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有機會扭轉碳排放節節上升的命運。

中國未來減碳責任更大

曾幾何時,在聯合國的氣候談判,很流行所謂「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講法。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歐洲和英美等國家先發展,累積的碳排放較多,中國、印度以至其他亞非國家發展較後,累積的碳排放較少。因此,就碳排放失控引致的全國暖化問題,歐美要承擔的責任較大,中印巴西等後發國家要承擔的責任較少。

脫離具體的排放數字,我們很難確切地思考所謂「有區別」的區別有多大,隨着近十年經濟發展,昔日的片面印象未必繼續成立。如【圖2】所顯示,美國及歐盟28國(包括英國),1921年他們佔全球總累積的碳排放高達92%,中國只佔0.3%;時至2020年,美國及歐盟28國佔全球總累積的碳排放已下跌至分別是25%及22%,中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已經上升至分別是14%、7%、4%及3%。

讀者請留意,上段及【圖2】提及的,是總累積碳排放。中國能夠在一百年內,佔全球的總累積排放由0.3%大幅上升至14%,意味着中國的總累積碳排放升幅一直是全球最高。這情況持續了多久呢?請參閱【圖3】的數據:1922年,中國的總累積碳排放升幅(相對於1921年)是8%;50年後的1972年,相關的升幅已去到3800%,來到2020年,升幅更暴漲至74000%。如果讀者能夠把中國的情況,代入文首的Kaya Identity作分析,就會明白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長年維繫高速經濟增長,在碳排放強度及能源消費強度基本未有減低的前提下,碳排放無可避免呈現指數式的爆炸增長。因此,中國訂立2030年可達至碳排放高峰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也算是十分可以理解的了。

現時美國累計的總碳排放約有4200億噸,歐盟28國則有3700億噸,中國則有2400億噸,按照中國增加碳排放的速度,幾年之內就足以「超英趕美」,成為全球累積碳排放第一的國家。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中國就不得不為全球減排承擔更大和更重要的責任。

影子長策會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