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3日

莫乃光 專業議政

搶救D-Biz救中小企刻不容緩

本來中小企和IT界熱烈期待政府5億元、為期半年的遙距營商計劃(D-Biz)會成為疫情中的救生艇。為何最近批出數百宗申請後,換來申請者和供應商怨聲載道?5億已經肯定不夠用,除了加碼,政府應該如何搶救D-Biz?

計劃自5月18日正式開始接受申請,已經收到近一萬四千宗資助申請,批出不足一千宗,涉及總資助額約二千五百萬元,平均每宗批出不足4萬元,能夠獲批全額資助的只有鳳毛麟角。情況與計劃的網上講解會說述大有落差。

當初標榜「三十萬資助額,政府全付,特快十日批核」,但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指指有申請者提出預算『發水』,因此要小心審批,巧妙地移動了龍門。問題是不少供應商為預備報價單和申請,投放了公司絕大部分人力資源和時間,如今發現批出只有三折,勞民傷財傷上加傷,令人有「講一套,做一套」的感覺。

筆者6月13日起在網上進行問卷調查,收集D-Biz申請者和資訊科技方案供應商的個案和意見,一星期內獲得超過三百人參與,從調查的結果可以了解到中小企和IT供應商為何不滿,以及計劃執行層面能改善之處。

回覆問卷的三百多人當中,申請者及IT服務供應商大約各佔一半,申請公司接近五成都是不足10人的微型企業。超過四成受訪申請者提交上限的三個項目,逾七成金額介乎7萬至10萬。

近75%受訪的申請者仍未接獲生產力促進局的通知,顯示處理審批的人手嚴重不足,有業界表示連查詢都無人回覆。最大問題是批出款項「大縮水」,在已收到審批結果的申請者當中,大部分只獲批申請款項的一成至三成,令人大為失望。

調查結果顯示,近90%供應商提供度身訂造方案,不少供應商在留言直接批評當局只批出部分申請金額,變相令申請企業放棄繼續進行項目,令他們白費已投入的員工時間和行政成本。有業界指出市場上不少中介公司參與代客戶處理申請並從中取利,或構成「水份」的原因之一。

當問及申請者會否依照生產力促進局批出的資助金額繼續進行項目,一半受訪者未有決定會否繼續進行項目。受訪供應商中,只有一成表示會依批出金額繼續進行客戶的項目,近四成表示會修改報價單,甚至終止項目,一半表示考慮中,顯示資助「低水」隨時令項目終止。

令不少申請人費解的是,該申請指引未有清楚列明何為「不合理」的預算和落實情況,無法得知審批者如何釐定市價,遑論是如何才可獲得全數資助。不少受訪者憂慮局方未有對企業營運有充分理解,只單方面決定項目是否切合企業需要,有欠公允,無助企業渡過難關,更是浪費申請企業及供應商的人力物力。

政府應該果斷作出補救措施,以免企業日後對政府的資助計劃失去信心,甚至暫停數碼升級轉型的投資。最基本應盡快公布增加10億撥款應付需求,以兌現原本最高30萬港元總額資助的承諾,減少因「先到先得」而導致申請者須額外付款獲取報價單。

即使政府願意立即加碼,若審批和執行細節不作調整,恐怕仍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處理申請方面,生產力促進局應立即增加人手,加快批核資助,並設立機制讓已批個案可以上訴及上調批准總額。

另一關鍵是提高透明度,包括發布「常見問答」及成功個案例子供參考,為申請人提供預計處理申請所需時間,以便公司規劃資源和業務,以及提供指引讓供應商了解審批準則的「合理」如何釐定。

當局亦可考慮更多不同措施方便申請者和供應商,例如放寬須獲批准後方可開展項目的規定、資助額直接支付IT產品/服務提供者,幫助現金流有困難的IT公司、容許公司只購買獲批准部分,並只須提供獲批部分項目的發票和收據,免除申請者須重新取得兩份報價單的要求。

政府推出D-Biz本意雖好,但執行造成的期望落差,令計劃未能達致計劃原本目標,反而令申請企業及供應商感到無所適從。希望政府能盡快回應訴求提出改善方案,否則有良好的理念卻不能實踐幫助業界及中小企渡過疫情難關的目的,將令人十分可惜。

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