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4日

龍子維

房屋分配關鍵詞:誰的需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需要」的意思:基本住房的權利、炒賣的「投資需要」,以至是房屋成為調控金融穩定性的工具。有些需要是必要的,有些則否,在談房屋問題時,必須搞清楚。

究竟香港需要多少房屋

還原到最基本,假如我們有方法可以把全香港270萬個私人和公營的房屋單位,平均分配予253萬戶的香港家庭,那麼香港實際上還是有17萬個剩餘單位,「一戶一屋」不是夢。

根據統計處預計,香港人口頂峰的年份是2043年,距今大概仍有26年時間;頂峰的人口數目是822萬,與現時的735萬比較,大概有87萬增長。按照每戶2.7人的需求推算,87萬人需要的額外住屋單位數目,大約是32萬個單位。可是,根據《香港2030+》的政策文件,未來30年需要的房屋單位,竟有100萬個之多。

100萬對比32萬,究竟為何我們需要那麼多房屋?

當然,我們清楚知道,現時270萬個單位並非一戶一屋,因為明顯地,有些人擁有超過一個單位,有些人連一個床位也沒有。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擁有1個、10個甚至百個單位?這當然是由於香港社會把基本住房的權利與投資炒賣的「需要」混淆了,當板房劏房戶上樓的基本住房權利與投資炒賣的「需要」共冶一爐,興建多少個單位也無濟於事,不斷上升的房屋數目成為泛濫資金的避難所,某程度上已經成為政府調控金融的工具。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假如香港的房屋真的是「按需要分配」,而不是「按資金分配」,基層的住屋需要怎會不是優先於炒賣和投資的「需要」?

未來30年興建的100萬個單位之中,「住戶數目淨增長」所需的單位數目,大約是43萬,其餘的都是受重建影響的私樓住戶,或者是「照顧」外地買家的「住戶」。「居住環境欠佳」的房屋需要數目,就只有10萬個左右。

這樣看就很清楚了,實際上香港的房屋政策,以優先滿足私樓需要為經,以構築置業階梯論述為緯,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比足夠更多的房屋供應。

只要還原到兩個基本事實,便可以理解到香港房屋政策的根本:香港的私人單位比例不但遠超公營房屋,用地也遠超公營房屋。

假如政府有心承擔房屋的再分配角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再分配過程,就是如何提升香港公營房屋的比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如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為解決上樓問題,大幅增加興建資助房屋,令公私營的房屋比例更失衡。

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公營房屋與私人房屋的六四比,但實際上現存的房屋數量,卻是私樓遠遠比公屋多,公屋只佔45%,而私樓卻有55%,公屋比私樓少了足足27萬個單位。

用地更不用多說了,公屋住屋總佔地只有區區的1600公頃,私樓的用地幾乎是公屋的一倍,高達2600公頃,至於用作原居民居所的「鄉郊居所」的用地,則再「翻一番」高達3500公頃。

所以當施永青在報章專欄說,要在香港既有土地增撥2%用作住宅用途;他應該尚未了解到,這區區的2%用地已經是2200公頃的土地,足以把現時114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全都放進這「小小」的撥地裏。

新屋給人住抑讓人炒

同樣2%的土地,假如是用以興建「照顧」外地買家的豪宅,或是重建成用以炒賣的納米樓,那就多多都不夠用吧。

明眼人一看便明白,近幾個月政府與建制開啟輿論機器,不論報紙的專欄文章、電視節目,還是學者親自披甲上陣建議填平水塘,都不外乎想讓外間得出一個約略的印象,就是香港有很多覓地的可能性,包括鏟平「一小部分」的郊野公園和填「一小部分」的海,這樣就可以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

我們在討論的,真的僅僅是在乎那2%的郊野公園用地是否可以用來建屋嗎?歐盟27個國家,用來興建房屋的土地比例總和,也不超過所有土地的3%【見表】,用以耕作的土地,則高達43.5%;相比之下,香港用了6.9%的土地用來興建房屋,只有4.6%的土地務農,本來就已經反映了香港高度密集,只顧房地產永續而不想人落地耕耘的城市發展特性。

社會有房屋需求,政府告訴我們要鏟平郊野公園、水塘和農地來興建「新市鎮」,我們永遠都須要問,這究竟是代表什麼人的需求?香港的房屋政策有兩個錯得離譜的假設,就是香港人口一定永遠增長,房屋需求一定永遠增加,卻很少告訴你,我們辛辛苦苦興建的房屋,是用來讓人住的,還是讓人炒賣的?讓人住的屋,是給住板房的,還是給其他外來人炒的?

如果說,勞動階層必須犧牲遊山玩水的快樂,來成就有閒階級的「房屋剛性需求」,那麼最基本的,政府就應該好好擔當房屋再分配者的角色,拒絕公營房屋私有化,推動物業空置稅打擊空置物業囤積,至少讓經歷毀家滅村、荒蕪田園而換來的土地,不懂得示威抗議的大海和森林,也犧牲得有點價值吧。

龍子維  影子長策會成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