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12日

容志偉 經管錦言

公司助離職員工創業達雙贏

員工離職是每間公司都要面對的日常問題。近年的問題更加嚴重,無論是行業不夠人才,以致員工被同行搶去,還是員工要離開所在地區,公司負責人都要花很多的精神時間去處理。甚至某些公司負責處理人事的主管也離職,要老闆或其他董事去親自處理。

提供資金 撤僱傭限制

筆者前陣子與不同公司的合夥人一起飯敍,傾談內容都離不開人才問題。大家也分享了日常營運時處理這些人事的故事。其中一位公司合夥人,其負責技術部門的得力助手提出離職,原因是不想再做打工仔,希望創業,更會在原公司的同一行業創業。由於公司跟這位員工的僱傭合約有限制條款,不得在離職後半年內從事相關行業,因此這位員工打算放假半年,周遊列國後再開展業務。

公司負責人知道後並不是打算挽留,而是與這位員工商討,讓公司成為這位員工的新公司投資者之一,直接提供資金及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入股,並取消僱傭合約上的限制條款,讓這位員工可以即時開展新業務。該員工對於公司負責人提出這個條件的反應,是可以用目瞪口呆來形容,最後他當然欣然接受了這個邀請。由於這間新公司於開展業務後,主力開發全新技術,還讓原公司可以使用,更間接幫助了原公司業務,這是原公司負責人和該位員工都意想不到的雙贏局面!

另一位朋友的遭遇近來在不少公司都有發生,員工因要移民辭職。公司負責人很清楚知道,無論開出什麼條件都不能挽留。因為這位員工是負責銷售的主管,因此僱傭合約上也有限制條款,於離職後不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接觸原公司的客人。這限制條款對這名員工也沒有影響,反正他移民也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更要照顧家人,讓生活早點定下來。

公司的合夥人一向欣賞這位員工是位人才,便大膽提出和這位員工合股,一起在他即將移民的國家成立新公司,作為原公司在當地的銷售代理。要在一個地方從零開始建立網絡,以及將產品本地化,以適合當地市場需求,從來都不容易,但這位員工也很願意和原公司一起再戰。這間新公司運作了一段時間,雖然暫時都未能帶來可觀的銷售額,但在過程中已經讓產品本地化,更貼近當地市場需要。

而對該位員工來說,不需要在新地方找工作,還能夠使用以往的經驗和熟悉的產品為生活打拚,心情可能比中了彩票更開心。

可能讀者會問,其實這些僱傭限制條款是用來保障公司的利益,如果員工離職而公司不執行這些條款,更幫助員工創業,會不會鼓勵大量仍在職的員工也跑去辭職創業,影響公司運作呢?雖然筆者經常鼓勵別人,當你有好的全新商業營運模式,或開發了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科技,都應該嘗試創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源、時間和膽量去創業的。能夠創業,即使沒有原公司的幫助,也總會找到一條路去創業,要阻止也阻不了。不能夠創業的,無論有什麼誘因或因有原公司的幫助,也不會跑去創業,所以並不用太擔心。

這種幫助離職員工創業的文化,也並不是現在才出現。其中一個例子,便是當年電訊界一哥的諾基亞。由於戰略上的錯誤,諾基亞需要裁減以萬計的員工。為了照顧這些被裁員工,諾基亞推出一個轉職銜接計劃(Bridge Program)。如果被裁員工,能夠提出一個可行的創業計劃,諾基亞便會提供資金讓被裁員工創業。

另類方法搶留人才

基於文化背景不同,在亞洲區出現這種幫助離職員工創業的計劃,相對是比較少見,不少公司負責人擔心的,只是離職員工會否帶同公司的機密又或客人離開,影響公司業務,以至在僱傭合約中,加上接近當地法例容許上限的所有離職限制條款。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可以短時間內不斷進化的年代,離職限制條款可以發揮到的功用也都受到影響。今天受限制的業務,特別是與科技相關內容,其實半年後已經有機會被淘汰。只要員工不斷學習新事物,根本不會太在意這些條款,因為他們離職後可能已正處理一個更先進,及與之前原公司業務不相關的項目。

如果處理得宜,幫助離職員工創業,對公司和離職員工是一個雙贏局面,也是一個搶人才和留人才的另類策略和方法。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