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
近年來,香港持續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爭取成為國際綠色及可持續金融中心。與傳統金融更多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導向不同,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結合經濟效益與環境、社會等元素,追求多元持份者總體利益最大化,更加關注應對氣候轉變、綠色低碳產業、保護環境轉型金融、生物多樣性、減少貧窮、青少年發展等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治理(Governance)等即ESG相關議題。
一、全球市場增長迅速:全球綠色及可持續經濟發展迅速,低碳技術成為新工業時代的藍海。截至2022年底,已有136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覆蓋了全球83%的碳排放,91%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80%的人口,以綠色、低碳為特徵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呼之欲出,並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在傳統金融市場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伴隨着綠色及可持續經濟的發展,綠色及可持續債券市場迅速擴張。據聯合國估算,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3.9萬億美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健康和教育領域。從資金來源看,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財政僅能覆蓋1.4萬億美元,尚有2.5萬億美元的年度資金缺口亟待市場投資,為全球綠色金融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內地去年發綠債8690億
目前全球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社會債券、可持續掛鈎債券及轉型債券的規模由2017年的1964億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8620億美元,增幅達4.4倍。可持續相關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在2022年底達28000億美元,ESG資產佔全球資產管理規模(AUM)由2018年的4.5%升至2022年的7.1%。
2022年,中國內地綠債發行規模超過869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50.3%,餘額升至超2.5萬億元。世界經濟論壇估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從2020年到2060年,預計中國在電力、鋼鐵、交通、建築和房地產行業所需的綠色融資總額約為140萬億元(折合約20萬億美元),即年均資金需求超過3.5萬億元(折合約5000億美元)。以鋼鐵行業為例,從2020年到2060年,在煉鋼工藝優化領域面臨的資金缺口約為3萬億至4萬億元,佔整個鋼鐵行業綠色融資缺口的一半。如能廣泛應用緊湊型鋼鐵設備,利用廢鋼作為原材料,使用工藝流程更短、排放更低的電爐,到2060年則能幫助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量減少約8%至10%。據國際能源署數據,鋼鐵行業佔據中國1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一技術應用將對淨零目標產生十分可觀的貢獻。因此,中國將大力開展金融創新,支持重大的科技進步,爭取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二、香港初步形成發展體系:目前,香港已形成綠色金融監管體系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
首先,從綠色金融監管體系看,2023年5月,香港金管局推出本地綠色分類框架初稿,以更好地銜接國際標準。香港金管局、證監會及港交所制定並完善了金融機構可持續相關披露準則,要求銀行按TCFD國際標準的要求進行氣候相關財務訊息披露,與國際接軌,以吸引國際資金流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其次,香港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已現雛形,並持續推動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產品日趨豐富,滿足國際投資者多元化需求。
綠色貿易融資是針對綠色貿易採用的貿易融資方式,鼓勵環境產品的國際貿易,引導產業進行綠色生產。目前全球80%的國際貿易使用貿易融資手段,綠色貿易融資是綠色貿易發展的重要推手,香港多家銀行推出綠色貿易融資產品,如中銀香港馬尼拉分行成功敍做首筆綠色雙邊人民幣貿易融資。
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採用「掛鈎」模式,將貸款與雙方共同約定的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相關聯,設置分檔利率,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的情況下,對貸款利率執行利率優惠,反之提升貸款利率,以此激勵企業積極踐行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承諾,更好地服務於企業「雙碳」目標。
企業綠色存款幫助銀行將此筆資金運用在其指定的綠色融資項目,包括支持綠色建築、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產業等項目,推動經濟向低碳、適應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轉型。2020年,中銀香港推出了香港首個人民幣企業綠色定期存款計劃,亦是目前香港市場上支援最多綠色產業類型的定期存款計劃之一。
此外,香港債務市場中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別具韌性。據ICMA統計,2022年在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278億美元,佔亞洲區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與2021年相比,雖然在港發行的債券總額減少接近一半,但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相對保持穩定,發行額稍降11%。除債券外,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是另一個增長迅速的綠色融資方式,其2022年在香港發行總額增長逾100%,達到527億美元。
倡大灣區引入評級機構
三、加快建設綠色金融中心:特區政府2023年預算案提出,積極把握國家雙碳戰略下的機遇,構建綠色科技生態圈,推動綠色金融應用與創新,加快綠色認證及國際標準銜接,重視人才培訓及加強與大灣區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和合作,建設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發展綠色金融中心,在打造更加完善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存款、綠色股權投資、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力爭率先引入並落實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以此為依據,發揮香港綠色認證優勢,在大灣區引入綠色金融評級機構,為綠色金融提供第三方認證,提高市場信用度。吸引大灣區城市在香港發行綠色債券,或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引入綠色QFLP基金,通過前海等自貿區投資大灣區及其他地區綠色項目。搭建自願減排交易平台,形成全球碳交易機制。促進綠色訊息披露,分別在香港及自貿區搭建區域碳足跡資料庫,合作提供綠色教育及人才培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其中,國際金融中心是四大傳統中心之一,需要與時俱進,增添新的發展內涵,推動香港成為綠色金融中心,有利於香港鞏固既有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捕捉人工智能發展投資機會 |
上一篇: | 內銀內險股勢弱 主力Call騰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