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本月一致決定上調聯邦基金利率0.25厘,並暗示是否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將視乎一系列經濟因素而決定。儘管當局先前的聲明曾指出,很可能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但我們相信繼續加息的機會頗高。
這個舉動標誌着40年來最進取的貨幣緊縮周期暫告一段落,聯邦基金利率終於回升至全球金融危機前水平。這輪周期的進取程度,對銀行體系構成龐大壓力,在四大銀行倒閉個案中,有3宗是在過去幾個月內發生。聯儲局於3月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閉後提供緊急資金融通,最初紓緩一定壓力,惟隨着規模更大的First Republic Bank倒閉,相關壓力再次浮現。
在最新的議息聲明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下次6月舉行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不加息機會率達91%。市場繼續預期年底前將多次減息,但這顯然不是聯儲局一直傳達的訊息。
我們的看法未有改變,只有當經濟增長明顯轉差,特別是勞工市場疲弱或銀行體系出現更嚴重壓力時,聯儲局才會不只暫停加息,而是轉為減息。由於通脹依然遠高於聯儲局的2%目標,因此未有充分理由在短期內考慮減息。若然聯儲局在通脹遠高於其目標,且其他情況(例如就業)並無嚴重惡化時減息,難免會大幅破壞其對抗通脹的信譽。
以往加息周期結果差異大
雖然標普500指數的表現有其「平均值」,但大型加息周期的歷史樣本數量(14個)相對不多,加上以往加息周期的結果差異很大,因此投資者需要審慎思考,是否有一個一致的模式可套用在投資決策。
如果從過往每個大型加息周期最後一次加息前6個月開始至加息後一年,觀察標普500指數的平均軌跡,便會發現最後一次上調利率前市場出現跌勢,最終加息後便立即走強,然後在最終加息後約100個交易日錄得大量拋售。假設從標普500指數於1928年以來14個加息周期的全部狀況來看,結果的差異範圍很大,變化通常在隨後一年內介乎正30%到負30%之間。
就此,我們的主要結論是,市場行為必然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不只是貨幣政策。這亦呼應筆者最喜愛的諫言之一:「以平均值進行分析,就會得出平均的分析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此分析時,並沒有「典型」的結果。
聯儲局本月作出決定後,美國股票和國債顯著波動。縱使緊縮周期暫停或結束的懸念已經剔除部分變數,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銀行業危機的漣漪效應卻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相信,這場「滾動性衰退」有機會演變成官方正式宣布經濟衰退,特別是倘信貸環境持續緊縮。投資者必須謹記,在矽谷銀行倒閉並引發銀行危機前,信貸環境已經收緊至衰退的程度。
無論是在股票還是固定收益市場,我們繼續着眼於高質素證券。具體來說,在股票方面,我們保持偏好高利息、低波動、資產負債表穩健、自由現金流良好、盈利向上調整/驚喜、議價能力強等因素。
作者為嘉信理財董事總經理兼首席投資策略師。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對環球市場的見解。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估值合理 亞洲投資級債機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