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政府推出新的三隧收費方案,主要是紅隧、東隧加,西隧減。一直以來,西隧因為收費較高,行車相當暢順,紅隧則收費最便宜,通常有擠塞情況。這次紅隧最多加20元,對於駕車人士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因此有官員叫人早出晚歸,表面上有道理,但實際上不太可行,因為20元對駕車人士來說不是問題。
三隧分流作用恐有限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我沒有駕車人士入息中位數的資料,但這中位數一定高於最近公布的19100元, 以一位月入60000元的駕車人士為例,每天的收入是2000元, 一日工作10小時,每小時是200元,因此20元只是小數目,絕對不會為此小數目而早起,反而是想爭取多些時間休息,又或是盡早回家,關鍵是時間而不是金錢。
我又以Uber或的士為例,駕車人士有時會電召車,成本會和駕車比較,駕車應該是快的吧?這又不一定,在星期五晚的繁忙時間去尖沙咀、銅鑼灣等地,駕車可能會因為塞車或排隊進入或駛出停車場而浪費了時間。乘地鐵去,叫車回是一個選擇。有些人又會把車停在九龍站,再乘地鐵過海,這又會比塞車加上隧道費更理想,否則錢是付了,時間卻更長。
自從東鐵可以過海以後,乘港鐵過海又比起駕車快,半小時可以由中文大學往金鐘,相信駕車做不到,因為會塞車。因此,這次三隧的分流作用不大,要分流,一定要有分別,也要全盤的考慮。我再舉一個例子,有親友住在粉嶺,他們可以駕車前往機場,也可以乘的士、 Uber,又或機場巴士,他們就住在機場巴士站旁。駕車往返機場要考慮泊車成本,短的旅程如三四天可以考慮,若旅程稍長,乘的士、Uber會較划算,當然,巴士也是好的選擇,時間是慢了,但也是點對點。
應考慮隧道的替代品
說了那麼多,要分流,一定不要只看隧道,也要看替代品,如乘車轉泊,而偏偏乘車轉泊是相當弱,如果有人想乘東鐵過海而不駕車,他只可以泊私人停車場,而且沒有優惠,變相增加了過海的交通。九龍站、紅磡站平日已不勝負荷,而在新界中部(除了上水)是沒有泊車轉乘的。其實有很多契機可以建這些設施,如旺角洗衣街的項目或何文田站等,無奈沒有好好的規劃。
總括而言,這個分流方案不是一套好的計劃,駕車人士腦裏是不會放這區區數十元在內的,因為時間便是金錢,最重要是快。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分拆上市乃加速修復估值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