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
202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維持1200萬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5.5%,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穩增長及就業優先的政策考量。
從近期情況看,內地經濟增長的外部風險不容忽視,但相對較低的通貨膨脹水平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提供了政策空間,有利於進一步穩定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預期,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力爭實現全年經濟增長及就業等目標。
一、面臨外部風險加劇局面
最近,內地經濟增長面臨外部風險加劇局面。全球經濟環境急劇演變,美國及歐洲等為應對通脹巨大壓力,不斷加快縮表加息步伐,推動全球流動性由擴張期轉向緊縮期。持續加息及長短期利差倒掛改變了金融市場運行環境,一些經營管理存在潛在問題的金融機構風險暴露,美國矽谷銀行爆發流動性危機,瑞士信貸銀行亦步其後塵,形成美歐銀行風險交叉感染和跨國傳遞的複雜局面。一個以控制通脹為目標的貨幣緊縮進程,其盡頭很可能是一場規模難以預測的全球金融動盪,並將衝擊美歐經濟復甦前景。
資金料加速流入新興市
美歐經濟轉弱將通過貿易和投資等路徑傳導到新興市場,對於內地實體經濟而言,來自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的外部需求可能萎縮,影響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出口和大宗商品價格風險上升,可能成為2023年內地經濟增長的短板。
從投資角度看,外部市場動盪可能推動避險資金流入新興市場。2023年前兩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2684.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6.1%,表明內地經濟增長韌性及高水準對外開放,將進一步吸引尋求安全性和穩健性的國際資本流入。
二、通脹保持穩定是重要基礎
加大宏觀政策支援實體經濟的前提是通貨膨脹保持在較低水平。
今年2月,CPI和PPI按年漲幅回落,物價持續平穩運行,為貨幣政策提供了寶貴空間。2023年2月,CPI由上月上漲0.8%,轉為按月減少0.5%。其中,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2.8%,轉為下降2%,影響CPI下降約0.38個百分點。CPI按月漲幅回落較多,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6%,幅度比上月回落3.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48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CPI按年上漲0.6%,漲幅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可以說,我國工業消費品以及服務消費價格保持穩定,為宏觀政策推動經濟發展打開新空間。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財政政策措施包括:赤字率為3%左右,地方專項債規模約為3.8萬億,並延續減稅降費措施,在有效控制相關風險的同時,提升財政政策推動內地經濟增長的能力。
三、幣策思路「以我為主、提前應對」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貨幣政策更為精準有力,M2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基本匹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將精準有利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引導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密切關注通脹走勢變化,支持能源和糧食保供穩價,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準備金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6%。
準備金率調整作為獨特的政策工具,是中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利率調整之外的重要選擇,使其在應對經濟周期中更為靈活有效。降準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鞏固經濟回暖趨勢。
本次降準本身並沒有超出市場預期,但其具體時間選擇引發了市場的關注。一是今年3月3日,人行行長易綱提出:「用降準的辦法來提供長期的流動性,支援實體經濟,綜合考慮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使整個流動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引發市場對降準的預期升溫。二是3月15日,人民銀行開展了481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向市場淨投放2810億元,為連續數月超額續作MLF,儘管金額低於此前兩個月,淨投放力度之大引起市場關注,並下調了短期內降準預期兌現的可能性。
溫和降準助鞏固回暖勢頭
此外,此次降準不同於以往的高透明度,沒有提前公布,降準力度為0.25個百分點,較為溫和。在目前的時間點上推出溫和降準,與MLF淨投放疊加,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鞏固經濟回暖趨勢。
人民銀行3月10日公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95萬億元,前值為5.98萬億元。2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53.97萬億元,按年增長9.9%,前值350.93萬億元。隨着實體經濟回升,融資需求亦穩步改善。
在全球流動性收緊的環境下,本次全面降準預計將向銀行體系釋放長期資金5000多億元,初步測算每年為銀行節約成本56億至6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貸款,可能創造3萬多億元貸款規模,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援力度,優化信貸結構,促進消費和內需加快恢復,增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
四、提前防備潛在全球金融動盪
從最新資訊看,儘管美歐等銀行監管機構針對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和瑞士信貸銀行等流動性危機推出了支持措施,但全球金融市場信心受到重創,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仍在持續醞釀。
長期以來,美國國債長短息差倒掛在判斷經濟衰退方面屢次應驗,本次市場普遍關注其對銀行業資產負債經營提出的挑戰,即使是資產負債表內的資產安全性良好,也可能由於儲戶的擠提而面臨無以為繼的局面。因此,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並不斷加強金融機構治理與監管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忽然重要的一次議息會議 |
上一篇: | 美銀行爆煲潮 影響儲局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