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17日

林慧虹 宏觀遠瞻

打造香港灣區無縫銜接生活圈

2023年全球經濟仍在不確定中躑躅前行:地緣政治風險如何發酵?美國聯邦儲備局能否成功控制通脹?有待觀望。不過,隨着內地與香港恢復免檢疫通關,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加速,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帶動區域以至內地經濟。由2月3日起,我們連續5個星期從經濟、科創、貿易、可持續發展,以及財富等幾個領域,與讀者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今年初香港與內地恢復免檢疫通關,相信是本港經濟的最大喜訊。香港應該把握目前復甦的好時機,加快發展高科技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中搶佔制高點,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創科中心,帶動經濟多元發展。

作為資金出入不受限制的自由港,香港既擁有健全的智慧財產權(IP)保護制度、國際級商業仲裁標準、扎實科研基礎,以及連接全球市場的網絡,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優良土壤,也是國際和內地高新科技企業設立科研中心或區域財資中心的理想地。

龐大市場提供發展空間

2020年,本地研發總開支達265億港元。2021年,初創公司總數約4000家,有十多家「獨角獸」企業誕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額達417億港元。2022年,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截至10月底,53家未有收入或盈利的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融資額約1155億港元。

未來5年至10年是香港創科發展關鍵期,融入大灣區建設是我們不可錯過的機會。作為大灣區一分子,香港擁有一個超過8700萬人口、經濟總量達12.6萬億元人民幣的龐大市場,以及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基地,可加快打通科研成果及形成高端製造業體系,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和市場機遇。

香港傳統製造業,透過數碼或自動化技術、建立智慧生產線,實現產業升級,還可以透過電子商貿平台,拓展銷售新場景。對於香港優勢產業例如生物技術、資訊科技等,可以更積極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在大灣區推動工業應用研發、拓展先進生產線;另一方面,帶動一系列高增值服務業,例如檢測、認證,有助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尤其是未來深港科創合作,不再只是「前研後產」的分工模式,而是將香港上游原始創新和國際資源的優勢,與高科技製造業中心的深圳緊密合作,從而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的創科生態鏈,培育在香港誕生、大灣區成長,並進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獨角獸」企業。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香港應「引」、「育」並重,壯大創科人才庫,包括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研發團隊及各類型專業技術人員等來港。本港和內地恢復通關後,跨境人流、商流將逐步顯著上升,海外人才更容易親身到大灣區感受。

下周一(20日)開始,內地科研、衞健等6個界別的人才,可以申請最多5年的往來港澳人才簽注,便利他們來港參加會議及交流。

同時,香港要繼續鼓勵年輕人在大灣區拓展事業。以滙豐為例,2021年邀請100名大學畢業生透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GBA YES),到我們在深圳和廣州的辦公室工作,而針對未畢業的本地大學生,可以申請「滙豐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探索日後在大灣區升學、就業甚至創業的可能性。

設專用通道便利人才流動

當然,最有效吸引大灣區內人才流動的誘因,莫過於創造無縫銜接生活圈,例如能否為每天往返香港和內地的居民設立專用通道,令每天過關更暢順、更便利?當局亦需要推出措施,解決由於中港兩地稅制差異、多個專業資格未能互認等,導致不少港人到大灣區生活卻步的問題。

我們也注意到,跨境支付和理財的需求不斷增加。去年我們針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調查顯示,約四成受訪者有意在通關後12個月內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學習或養老;如果將時間延至1年以上,這比例則達到72%。其中,有七成已在內地銀行開立賬戶,超過八成正考慮在內地置業,六成受訪者計劃在香港和內地都持有金融資產。

大灣區的金融機構亟需滿足客戶在一些基本銀行服務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包括遙距開戶、簡化個人賬戶與企業賬戶之間的現金流動等。尤其是通過見證服務提供北向遠端開戶服務,使香港居民能夠在出發前安全地使用內地銀行服務。其他便利的措施還包括簡化同名個人賬戶之間現金流動的機會,並最終簡化個人賬戶和企業賬戶之間的現金流動。

與此同時,廣東省是全港最大對外直接投資的來源,而全港的對外直接投資中,超過一半是透過香港「走出去」。因此,要便利廣東省企業使用跨境金融服務,可以善用大灣區的優勢,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允許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將資料傳送到本港,加快跨境融資、風險管理及資金管理等流程。

未來世界新格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技,無縫銜接的大灣區生活圈,是香港進一步吸引人才、拓展科創的最強後盾。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五之三)

作者為滙豐香港區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