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3日

梁志成 經管錦言

疫情加快全球電商進入3.0時代

如果不包括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話,談起電商,不少業內人士都會視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為電子商貿的第一個引爆點。

時間表上的里程碑,由1995年亞馬遜(Amazon)和eBay開始,及至1997年,出現了當時還是以網店和速遞租借DVD的Netflix,1998年,網上支付PayPal,進一步催化了電子商貿的新一頁。

來到亞洲,阿里巴巴於1999年出現,初期主打B2B原材料,2003年開設了淘寶網,力攻消費者市場,翌年亦推出了支付寶,中國電商的崛起,令世界從此不一樣。

網店興起揭開序幕

以上的所謂電商1.0,其實主要以互聯網取代實體店的購物體驗,在網絡虛擬世界,建立產品目錄龐大的Marketplace,同時,亦以最方便消費者找到產品的方式,去中間化後可給予的最優惠價格,成功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生態鏈。

不過,商業無情,電商更是一個風聲鶴唳的殺戮戰場。

Amazon淘汰了不少傳統實體書店,迫使Barnes & Noble關閉大部分店舖,及後力推電子書,更把傳統出版印刷業逼到牆角。Netflix更兇狠,本來是全美最大型DVD錄影帶租借連鎖店Blockbuster,也因它的出現而關門大吉。

除了涉及零售類的實體業務,這種去中間化的電商1.0特色,已經間接令很多傳統行業,例如旅行社,或者是靠作為中間人運作的業務,逐漸在實體市場上消失。

大概又過了10年,電商逐步踏入2.0時代。2006年,Shopify及後來的Etsy的出現,令電商革命性地普及起來,世界各地的獨立小商戶都可以參與成為電商老闆,除了本地消費,物流業供應鏈的普及,也令更多商戶可以參與跨境電商。

存在形式無遠弗屆

在差不多的時空內,傳統的大型零售企業終於醒覺,不想坐以待斃,紛紛投入資源,建設品牌購物網站,零售巨人如Walmart、Home Depot、BestBuy、Costco和Target等,逐一在互聯網上架,並且透過會員制度,讓消費者可以自由地,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享用購物退貨換貨等服務。

電商2.0之後,到了2017年左右,開始陸續有學者和商界人士提出電商3.0之說。這個時代的電商,最大的特色就是購物體驗的社交網絡化、電商店舖的碎片化。

同一家電商,已經不再囿於一個網站,或者是一個手機App。

電商可以隨時出現在品牌某個社交媒體平台的官方賬號上,也可以是一個NewsFeed上的廣告模組,也能出現在某位網紅的網上直播活動之中,甚至是電商的客服可以是在手機即時短訊軟件中的聊天機械人。

基本上,電商3.0的模式,比起上兩代的電商,來得更無遠弗屆,甚至更無形無相。

此外,除了在社交網絡界活躍的明星,電商3.0亦令到更多網絡素人,都可以一同參與這一場電商營銷活動。

成為品牌贊助的網絡素人,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重要銷售對口,他/她們會在社交網絡發表相關網誌、照片或短視頻,以消費者的角度,親身為大家推薦產品。

手機4G上網已經是基本動作,5G已蠢蠢欲動,網絡直播視頻(Live Video)技術和硬件同時取得突破,除了中國,直播營銷(Live Commerce)已經在北美,以及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陸續興起。

5G普及將成推手

網絡紅人會在指定時間,在社交網絡賬號中,進行視頻直播推廣活動,與潛在買家直接互動,在平台上下單。自娛娛人之餘,更可獲得收入,不少商家會直接與廠家分紅,多勞多得。

當5G進一步普及,相信AR和VR亦會帶動電商3.0的直播營銷購物體驗,再來另一次的革新。

同時,電商3.0將會賦予消費者更多的參與機會,同時更不甘於成為被動的消費者,渴求給予商家有關產品和服務的反饋,希望能夠改善其購物以及產品體驗。

互聯世界,好像要在每10年左右,就來一次世代交替,電商世界也是一樣。

2020年,一場全球世紀疫情,引爆了電商3.0的全球發展,社交距離除造就了全球網絡零售激增,亦加快了社交網絡平台與電商的整合。

過去一年互聯網巨人Google及Facebook已先後啟動各自的電商平台(Google Shopping、Facebook Shop、Instagram Shopping),讓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平台上開店,費用全免。

引入影像識別功能

最近,他們亦先後宣布與Shopify合作,讓更多廠商可以把其電商網店,在Google及Facebook的多種互聯網產品中開一道隨意門。消費者在瀏覽期間,遇上有興趣的商品,便可以直接進行網上購物交易,連跳出相關軟件都不需要。

另外,兩大巨頭推出了影像識別功能,讓用戶可以在觀看/搜尋影片或照片內容的同時,以人工智能協助用戶搜尋畫像中出現的相關或類似商品,並顯示在哪家網店可以買到和價錢等資訊。

最後,更值得留意的是,就今年Google I / O上宣布的Shopping Graph,據稱,用戶透過人工智能搜尋,可以同時獲得同一產品相關的電商網站、網絡評測、價格比較、視頻內容等的實時資訊。

目前,尚未知道這商業模式會是怎麼樣,預計會是另一場的SEO(搜尋引擎最佳化)排名遊戲,有本事做好內容,排名便有可能提升,但想更快爭取曝光的話,當然亦可以靠廣告投放推動。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