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18日

梁志成 經管錦言

迎接2022年營銷新時代

經歷2020年被偷走了一整年,走進2021年,大家逐步收拾心情,開始接受新常態的現實;期間,部分人繼續在匆忙跌撞之中尋找新的生活模式。

有關香港的零售業,執筆此刻,我參考了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11月30日發表的最新數據,首10個月的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較2020年微升8.5%。表面來看,網上銷售升勢強勁,比2020年高達41.7%,惟目前首10個月總和只佔全年整體零售價值的8%。

對部分零售業商戶來說,不少人仍活在寒冬之中。現實是缺乏旅客支撐的香港零售業,營業額落差甚大,剛剛啟動的電商雖有持續增長,但就整體零售數字而言,仍屬九牛一毛。

資源投入客戶關係管理

可是正面去看,過去一年,很多從前像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方可成事的,尤其是企業的數位轉型,反而能夠加速落實;以往不同部門各自各精采的,今天亦可以一氣呵成地整合起來。

香港消費者喜歡到實體零售店舖,享受有服務、有實物拿上手的購物體驗,我相信這不會改變;不過在疫症期間,不少消費者亦習慣了網購的便利,尤其是在購買日用品方面。

基本上,對於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而言,他們心目中不再有實體與電子零售概念之分。由選購、下單、收貨,以至退貨;實體店、網站、手機應用程式(App),無論是哪一個渠道的接觸點,實體與電子零售之間,用戶體驗都應該是可以無間進行。因此就部分企業來說,即使電商的收入暫時未必能與零售業務相提並論,發展電商平台、整合實體業務依然是首要任務,尤其是當各大數碼媒體平台的私隱設定和限制愈來愈普遍,直接擁有第一方的用戶資料和數據才是王道。2022年,相信會有更多大型公司願意把資源投入到客戶關係管理之上。

科技企業幾乎各自在摩拳擦掌,惟Facebook先拔頭籌,連母公司也易名Meta,其象徵意義甚大。第一,目前最財雄勢大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已經全力投入元宇宙(Metaverse);第二,社交網絡將會進入3.0的沉浸式體驗時代。

除了Meta,微軟同樣於差不多時間公布了專門服務企業的元宇宙大計。在疫情爆發後,Microsoft Teams有相當不俗的增長;微軟版本的元宇宙相信會是Microsoft 365的整合延伸。至於在歐美市場備受年輕用戶歡迎的TikTok和Snap,某程度上已是Social Media 3.0時代的產品,因此必然會順利過渡。

將全方位邁向元宇宙

另一科技巨頭Alphabet(Google母公司),儘管未有就Metaverse發表什麼計劃,但事實上除了早已涉獵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個人認為,Alphabet的元宇宙世界觀未必會主力押注在像Google Glass那類佩戴頗為不便的VR眼罩上;Android系統整合手機鏡頭的AR領域料更具潛力。

主打新世代的年輕人市場、永遠走在潮流最前線的兩大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已經高調地在不同的元宇宙平台插旗;其餘還有不少奢華及時尚界品牌,例如Gucci、Dolce & Gabbana、LVMH等,亦早就看好非同質化代幣(NFTs)商機,染指其中多個元宇宙的數碼藝術項目。

繼社交媒體盛世後,互聯網熱潮的下一波將會是2022年無處不在的元宇宙,其針對的目標群一定不是年過半百的我,而是Gen Z和Gen Alpha。

2021年9月,蘋果推出iOS 14.8,更新手機作業系統的隱私權政策,基於「ATT: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度」這新架構,每個手機App都必須向用戶發出提醒,要求他們允許或拒絕被軟件追蹤其行為。此更新甫一推出,令不少靠Facebook廣告做營銷的商戶,馬上成為苦主。iOS 14.8對Facebook廣告的最大影響,主要在於其鎖定目標受眾的最大化及再營銷的精準化;此外,廣告活動的即時優化和成效評估,同樣大打折扣。

蘋果手機辣招一出,很多朋友以為Facebook的廣告收入會因而遭到沉重打擊,不過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各地不少地區的Facebook廣告收入依然有雙位數字的增長。

後iOS 14.8時代,普遍主打品牌廣告的商戶,相信影響不大;惟由於衡量廣告轉換率成效將會難上加難,對於主力針對lower funnel的直效營銷廣告商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廣告商戶除了可繼續使用Facebook提供的有限用戶數據評估,策略轉為以品牌營銷為重點,另一個突破瓶頸的方法就是反璞歸真,妥善地經營品牌的第一方用戶資料,然後在投放廣告時與Facebook數據整合,增加精準度,並輔以電郵推廣,繼續與客戶保持密切交流。

2022年,Facebook與Google廣告的寡頭壟斷依然不變,仍是數碼營銷的重要一環。

(2022年數碼營銷新常態.二之一)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