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進入2019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向深入,為香港金融業帶來新發展機遇。為推動大灣區協調發展,香港金融業應圍繞國際金融中心職能定位,打好跨境金融、民生金融和科創金融三張王牌。
一、跨境金融:發揮傳統金融優勢,推進資源要素跨境流動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首要特徵是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前提下探討要素市場的互聯互通,跨境金融是大灣區協調發展的關鍵。大灣區傳統金融業具有堅實的跨境基礎,粵港澳銀行業總資產超過42.7萬億元人民幣,銀行存款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均超過紐約灣區和三藩市灣區。大灣區金融跨境支付活動發展迅猛,2012年到2016年,廣東與香港金融賬戶跨境支付年均增長率高達22%,佔全省與境外金融賬戶外滙收支的一半以上。
滿足走出去融資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
其一,提升傳統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準,擴大跨境業務規模。隨着粵港經貿往來及跨境經濟活動的上升,香港金融業將傳統金融服務的腹地擴大至大灣區,區內企業和居民帶來新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香港金融業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和港內兩地優勢,為大灣區先進製造業提供投資和融資服務,提升大灣區產業分工和合作的整體能力和水準。
其二,立足灣區,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滿足走出去企業的相關金融需求。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也將成為 「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投融資基地和境外服務樞紐。大量灣區企業借港出海和拼船出海,到絲路沿線投資發展,要求香港銀行業創新金融服務,由跨境聯動服務轉向綜合型服務,豐富產品,加強管理,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大額併購貸款、IPO、境外發債、股權直投、財務顧問、現金管理、設立財資中心等綜合型金融服務。
其三,大灣區跨境人民幣業務為離岸市場提供新發展空間。跨境人民幣業務是粵港澳金融合作重點,截至2017年末,廣東跨境人民幣結算累計業務量達13.87萬億元,而粵港澳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9.93萬億元,佔廣東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71.6%,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累計收付408億元。
香港金融業將進一步夯實跨境人民幣業務基礎,繼續拓展包括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債券發行、跨境人民幣資產轉讓等跨境人民幣業務,提升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其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資本跨境流動的政策突破,打造大灣區共同市場。在內地金融市場加快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總體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水準開放平台、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方面做出前瞻性探索,推動要素跨境流動的制度創新和政策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快推進區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香港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攜手推動創新資本平台建設,進而打造共同市場,加快灣區經濟發展。
二、民生金融:提供綜合化和便捷化的金融服務,共建優質生活圈。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起點,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開通後,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成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簡單的數字疊加到經濟有機整合,將推動區內中產階層快速崛起,為灣區金融業帶來更多的個人業務機會以及更加綜合化和便捷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要求區內銀行加快服務轉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香港金融業應全面快速提升跨境金融聯動機制、服務品種和服務水平。在大灣區發展規劃框架下,為北上香港居民提供開戶便利、支付便利和滙兌便利及理財便利等,為港人提供跨境金融便利化服務方案。目前,港人滙往內地的人民幣資金直接參與內地理財受到一定限制,建議參照「滬港通」的資金閉環迴圈清算模式,允許香港居民在香港銀行體系的人民幣存款的理財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在岸銀行體系。
三、科技創新金融:推動創新科技與大灣區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支援大灣區產業升級
世界級灣區是全球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聚集了大量科技企業。粵港澳大灣區以良好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吸引了騰訊(00700)、華為、大疆等大批科技企業,為大灣區科技創新金融提供了豐富行業資源。
香港可以發揮管理制度和金融基礎設施成熟高效、科技研發資源水準較高等優勢,吸引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推進廣州-深圳-香港「粵港創新走廊」和深港創新圏建設,支援大灣區內產業升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整體而言,大灣區將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框架下,以制度銜接和促進政策融通為重點,探索資源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的新管道新機制,為國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提供支撐。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學術委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鐵塔帶動 5G概念衝 |
上一篇: | 蘋果現水位爭持 騰訊熊一(5)浪尋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