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13日

王良享 良言共享

拆解特朗普鋼鋁關稅盤算

兩周前筆者給大家分析美股走勢,提出美國工資上漲不是大趨勢,支持美國財長的看法,即工資上升亦未必引致通脹大升,因此美股回調是買進機會,首選仍是科技股與銀行股。

上周五,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月份就業報告指出,雖然非農就業人數上升超過31萬份,但平均時薪增長卻從1月份的2.9%回落至去年普遍水平的2.6%,原因是多年來無法或無興趣找工作的人重投就業市場(就業參與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3%,但仍比10年前低3個百分點),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低技術勞工,僱主不需要大幅加薪吸引他們。這個平均工資不大漲趨勢,可能是總統特朗普政策傾斜了美國沒有相對競爭性企業的結果,從鋼、鋁進口關稅可見一斑。

美股速收復失地

雖然美股因特朗普忽然提出徵收鋼、鋁製品進口關稅分別為25%與10%,並火速簽署行政命令實施而下調,但至上周五收市,美股三大指數已收復自3月1日特朗普初提出關稅後的所有失地。與3月1日開市價比較,道指升1.2%、標普500指數漲2.7%、納斯特指數更攀至達4%的7560點歷史新高水平,兩周前筆者提及的強勢股亞馬遜及Netflix分別再升5%及15.8%。

特朗普堅持對鋼、鋁入口徵關稅,導致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辭職。市場擔心一旦反貿易全球化,反「中國」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重獲特朗普器重,美國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將會加碼,甚至會針對中國,因為近年納瓦羅反中國立場頗為鮮明,著作包括《致命中國》及《臥虎》等,認為中國擴張必是美國的終極威脅。

既然美國政府正朝向加深保護主義行徑,美股那麼快就收復失地,連帶港股都重上31000點以上,內地A股根本就沒有大回吐,是否輕視了「貿易戰」的可能性及其殺傷力?筆者認為未必。

納瓦羅是特朗普內閣首先被聘用的幾個主要骨幹成員,但去年4月起其辦公室被納入至科恩轄下,變相降級,原因是當時「習特會」將舉行,不需要太高的反中情緒,再者當時特朗普急需推行「稅改」,科恩是專家,因此把納瓦羅暫放一旁,現在稅改已通過,特朗普只不過信手拈來這個強硬派,以便更快可以通過具威嚇性的「行政指令」,在貿易談判時取得甜頭。

屬手段而非目的

為何特朗普不會完全聽信納瓦羅的「反中」論?因為從始至終,特朗普都貫徹着治國如做生意的原則,現在他對進口鋼、鋁徵稅,表面原因是「國家安全」,意即美國企業要有自身出產鋼、鋁的能力,以便作基建、運輸及軍備之用。

如果其目的是針對中國,為何不乾脆就對中國輸美最多的通訊及電腦器材徵稅,先來一個下馬威?翻查資料,2017年度中國輸美通訊及電腦器材總值達1310億美元,比起輸美鋼材總值10億美元,高130倍。眾所周知,現在及可見將來都是資訊時代,如果美國最終應用科技受他人控制才真是「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既然如此,特朗普為何甘冒與「友好國家」(或稱盟友)反目的風險,急就章推出鋼、鋁關稅?從過去數天特朗普在Twitter的帖文,我們已找到答案,就是增加美國在某些會談中的談判籌碼。特朗普在簽署行政指令當天已經說明,加拿大與墨西哥暫時豁免,直至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有結果為止。

談及澳洲,特朗普亦稱可能有點豁免;至於歐盟,當然視乎幾個歐洲國家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財政承擔。因此筆者說,此等關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實際是美國為了抗衡俄羅斯的軍事與經濟擴張而與「盟友」成立,如今「美國優先」雖然重要,但並不等於要美國「孤立」。

擅利用槓桿做生意

在鋼、鋁關稅上中國始終表現克制,但並不代表中國無還擊能力。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不小,去年中國從美進口大豆達120億美元,通用汽車(GM)自從2010至2017年出口中國的總額已超過美國本土銷售;英特爾現在的營收有超過一半來自中國;波音去年亦出口中國126架飛機。

金融方面,美國亦已騎虎難下,中國至今仍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地持有者,達1.2萬億美元。2009年中國就曾因前總統奧巴馬對中國輪軚徵收35%關稅,而對美國雞肉及車反徵稅,結果是大家都因此從第三方進口,最終對本地企業毫無幫助。現今美國國內形勢一片好景,只是財政赤字將會攀升,此時趕走美債買家,實屬不智,特朗普是個懂得利用槓桿的生意人,應該不會斷絕美國融資渠道。

關稅的問題是危亦是機。過去兩周道指成分股中跌幅最大者是波音、聯合科技及Nike,大家知道原因是關稅可能令下游企業成本上升及引來外國報復。如果特朗普關稅是手段而非目標,不妨注意一下去年「習特會」後中國曾經許諾更多開放的行業,即肉類進口、生物科技、信貸評級、電子支付、投資銀行及高級消費品行業。這些行業短期內會對美國企業作更大程度的開放,大大增加此等行業的盈利能力。

作者為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會員事務委員會委員。他曾任職多家投資銀行。他隔周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心得。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