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馬雲在今年10月16日俄羅斯的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中表示,不擔心解決不了明天的問題,相信年輕人一定想得出方案。他擔心的是教育:「如果仍然教孩子如何提升記憶力,如何計算更快,那他們在將來一定找不到工作,因為機器更勝任。我們要讓孩子學習情商、智商和愛商。」
如果學校教育需要改革,給今日年輕人的企業培訓就更有迫切性重整。從事教育及培訓20載,在這個關鍵時代,筆者嘗試勾畫出培育「成功」人士的思潮發展,希望為家長及企業在人才發展方面帶來一點啟發。
1989年史蒂芬.柯維的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版,加上精心設計的全球課程,其影響力遍及70多個國家。高效能人士都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synergize)和不斷更新。成功是個人及人際達到高效能。
樂觀積極面對困難
2004年史蒂芬出版《第八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提出習慣八是找到你自己的心聲(voice),並且激勵他人找到屬於他們的心聲。換句話說,是實現自我,也激勵他人實現自我。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他在孟加拉發展「小額貸款」,給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貸款,釋放他們的潛能。成功不只是自己成功,還要成就他人。
2005年喬布斯在對史丹福大學畢業生作了震撼性的演講,將成功重新定義。喬布斯沒有完成大學,卻上了書法課,後來將書法字體設計在Mac電腦。他被由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解僱,後來卻發現他重新進入另一個人生最具有創造力的時期,成立了NeXT和Pixar。
成功是有勇氣跟隨內心和直覺,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心態,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人生不是事前精心計劃,而是回頭看把點聯繫起來。
2006年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洛.德韋克(Carol Dweck)出版了《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指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成功的關鍵。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能力是可塑的,可以通過教育和努力提高,他們樂觀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更加堅毅,所以更易獲得成功。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培育的,例如老師讚賞孩子的努力,過程和方法,孩子會樂於更努力,勇於接受挑戰。
相反,老師們若讚賞孩子的智商、天賦或成果,孩子會停滯及逃避困難,因他們不想失去基於成果的讚美。成功源於成長心態,展現於努力、積極從失敗中學習和樂於接受挑戰。
天分不是成功關鍵
2013年賓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TED演講她對於恒毅力 (Grit)的研究。在2016年的著作《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中,達克沃斯訪談全球不同領域恒毅力典範的故事,包括西點軍校訓練的秘密、拼字冠軍的自我練習,還有業務、運動明星、成功企業人士等。達克沃斯發現,天分不是成功的最重要條件,持久熱情乘堅韌毅力是人生成就的致勝關鍵。
她強調恒毅力是可以自我掌控、自我培養的特質,不像天分無法改變,恒毅力可以經過訓練,除了內在(興趣、心態、信念等)驅動力,還有外在(家庭、學校、公司等)驅動力,不僅用於教育,也可以運用到企業管理。
恒毅力是如何培養的? 第一,尋找及培養自己持久的興趣或熱情。現實上,我們未必找到一份工作只讓我們做愛做的事。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第二,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苦練但得到快樂。練習是有目標,有針對性,有反饋,有改進,有策略,循序漸進,從刻意苦練到經歷心流(flow)的渾然忘我,揮灑自如。
堅持理想百折不撓
第三,堅持追隨有意義的長遠目標,抱有造福他人的意念,擁有助人利己的心態。有意義的目標才能讓人堅毅苦幹,雙贏多贏才能凝聚其他人的支持。
第四,自己活出成長思維,培育團隊加強成長思維,用具恒毅力的語言,例如讚賞團隊的策略、努力及過程,積極檢視挫敗,將失敗轉化成團隊學習,正面汲取別人的批評或反饋,提升自己、團隊及機構。
恒毅力可謂建基於之前的主要成功要素,由個人到社會,從效能到意義。馬雲沒有解釋他所說的「情商、智商和愛商」,不過他和喬布斯都是恒毅力驚人的領袖,堅持理想,百折不撓,驅動團隊,破格成長,推進世界。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開放網約車市場 迎接創科新世代 |
上一篇: | 科技硬件股升浪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