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民選年輕新晉議員在立法會宣誓中表達了較激進的政治理念,採用了對國家不敬方式,以致有違反法規之嫌,以及可能失去議員資格。但這裏不談政治,而是談企業領袖發展的啟示,青年人類似的反叛心態及抗爭行為,在職場辦公室也不時出現,很多時窒礙了他們的成長。在職場中,青年人其實可將其反叛抗爭的勇氣發展成改變革新的領導才能。
筆者在本欄9月24日的文章〈香港青年──革命新一代?〉指出,今日不少香港青年對前景產生無力感,對政府不信任,並擁抱「革命」反建制的思想。初出茅廬,他們進入職場,不少對工作的制度及環境感不滿,例如會覺得公司很「階級」,高職級的座位面積較大;他們不易看到上司有什麼優勝的地方,卻不服上司指指點點;他們會看高自己一些才能,但不明白為何自己整體不被欣賞。
青年新一代擁抱挑戰現狀,革新求進的態度是重要而值得欣賞的,否則未來的社會怎會有革命性的創新突破?
求變前先了解歷史背景
要推動改革創新,空有理想抱負及敢言的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政治智慧──這裏指洞悉持份者的權力關係,能情理兼備影響有權力的決策者,獲得其他持份者的支持,至少減低阻撓,達至多贏局面。過程是煩瑣及需時的,但在大機構,尤其是文化深厚、人脈眾多的那種公司,斡旋調解是舉足輕重的成功要素。
在職場上,或許有很多做法、工作安排及制度看似不理想或不公平,年輕新晉員工看不過眼甚至抱怨。
有個人的意見是值得鼓勵的,更值得欣賞的是他們可先了解一些歷史背景、事情因由,即使這些歷史因素不再重要,但要推動改變,令人信服,還得展示充分考慮這些緣由。很多時一些資深的管理層會重視歷史,有些事可以改,有些可能是「聖牛」(sacred cow),即不可批評或侵犯的人或事。每家機構、每個環境、每個人都可能有一些「聖牛」,如果與改革無直接關係,何不避免觸及,以免引來不必要的反感及阻力,令自己吃虧。
舊因素或做法不一定要保存,但給予理解與考慮是一個尊重別人與歷史的表現,有助改革者贏得支持。不少青年人較急進,覺得以往的歷史已過時,不願花心力去處理,建議的改革連根拔起,遇到重重反對,讓人覺得他們思考不夠全面。
在家庭成長及學校教育都不會明顯教授政治智慧──如何洞悉人際的權力關係,如何影響有權的決策者,青年人只能在家庭、社交及學校生活上感受及領會;再者,學生階段不一定有需要運用政治手腕,考試制度也不會及不能考核這種在社會及職場上很重要的才能,考試制度比較着重個人的語文能力、數理邏輯、學科知識、苦讀毅力、考試規則的掌握、跟蹤評分準則的服從性等。
如果成績優異的學生只秉持這些較個人的素質,而忽略了政治手腕(廣義來說都是人際技巧的一種),在事業發展上就比較吃虧。學生會及學會活動的確可以磨練政治手腕及人際技巧,不足之處在於沒有師傅給予回饋及評價,學生除了同輩的意見,大部分需要自我反省才能進步。
青年人,這革命的一代,在職場上要是敢言批評已算難得。
青年人要是批評,不如討論說服,不一定是你贏我輸,可以創造雙贏多贏。職場做事,未必事事有最佳答案,各師各法,除了事成,還要人和。贏得尊重,才能領導改革。
學校無教政治智慧及手腕
不少企業設有見習畢業生課程,吸納名牌大學畢業生,培訓成為公司的管理層接班人。
除了業務知識、管理技巧、工作實習、職位更換等,政治智慧及手腕其實是相當重要,卻又往往沒有在課程明確表述。透過企業主管擔當師傅(Mentors),從中跟見習生討論反思政治智慧及人際技巧,是個可行的方法。
愈微妙的心法愈不是課堂可傳授的,青年人要將抗爭轉化成改革,最重要是還是他們本身的醒覺及敏銳。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ideaology──理論荒亂 |
上一篇: | 同聲兄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