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非洲尼羅河是埃及、蘇丹等多國賴以維生的水資源,故埃塞俄比亞在尼羅河上游築建復興大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的舉動是埃及與蘇丹心中的一根刺。無論談判進展如何,一般預料埃塞俄比亞將不理兩國反對,在本月開始蓄水,這將是兩埃關係最緊張的時間,一不小心兩埃與蘇丹甚至會兵戎相見。
復興大壩坐落尼羅河上游,鄰近埃塞俄比亞與蘇丹邊境,2010年開始興建,落成後將成非洲最大的水壩。可是復興大壩的修築工程波折重重,竣工日期由原訂的2018年一拖再拖,不斷延後的原因並非建造難度,而是涉及棘手的外交問題。
氣候反常 排水機制惹爭拗
埃及、蘇丹兩個下游國家均接受埃塞俄比亞在5至7年內完成蓄水的時間表,但前提是這段期間內平均降雨量要正常。在氣候較反常的二十一世紀,三國需要就降雨量不符預期的情況商討解決方案。目前主要角力點在於蓄水期間遇乾旱時向下游的排水機制,以及日後爭議的解決機制。
埃及希望三國間設有一個按實際情況計算額外排水量的機制,並在蓄水前把所有條款談妥。今年2月由美國提出的解決方案中,埃及要求埃塞俄比亞在出現多年旱災的情況下,於旱情結束後償還旱災期間「拖欠」的排水量。埃塞俄比亞指摘埃及妄想保留自殖民地年代以來,一直對尼羅河河水不合理的佔有份額,拒絕建議之餘,還在減緩旱情機制留有彈性。埃塞俄比亞的立場則被埃及斥為拖延,根本無心談判。
蘇丹新政府取態上與埃及相近。復興大壩在控制洪水、電力供應上均對蘇丹有利,惟受限於國內政治環境不穩,蘇丹在談判中的角色相對較小。最近,埃及與埃塞俄比亞甚至連協議的形式也未能達成共識,埃及期望協議能成為在聯合國登記的國際條約,埃塞俄比亞則認為協議只是一份指引式文件。三國談判多年,了無進展,互信可謂全無。
由於各自國內形勢和動員策略亦不容埃及與埃塞俄比亞讓步,導致今天在蓄水前連臨時協議都未能達成。埃及在國內擺出極強硬的姿態,軍政府將領屢屢威脅,一旦埃塞俄比亞單方面蓄水,埃及將動武阻止,總統塞西更指示軍隊進入「最高警戒」。輿論上,埃及把復興大壩描繪為影響埃及人未來溫飽的大事,鼓動民眾的反埃塞俄比亞情緒。
埃塞俄比亞近月國內複雜的政治形勢,也不容政府延遲蓄水時間。由大壩名字可看出,它被視為國家的復興希望,埃塞俄比亞長年電力供應不足,國民寄望大壩發電為社會發展提供所需能源。大壩背後更包含埃塞俄比亞再度成為區內大國的願景。
近年埃塞俄比亞各族衝突不斷,人口最多的奧羅莫族,以及過往在政府權力甚大的提格雷族,不斷挑戰總理阿比的權威。築壩是該國難得一見較能團結各族的議題,政府對內用上大量渲染愛國主義的宣傳。現在政府倘在大壩問題妥協,恐難向國民和各族政治領袖交代。因此埃塞俄比亞上周六(27日)同意談判結束前暫緩蓄水後,急急澄清暫緩期限只有兩周。
非盟美國或破局鑰匙
埃及近月運用大量外交資源,把事件提升至國際層面,企圖阻止復興大壩7月開始蓄水。埃及先後將事件提呈至聯合國安理會與阿拉伯聯盟。埃及冀由安理會解決,因為15個成員國除南非及中國外,大多傾向反對大壩在協議出爐前蓄水。
埃塞俄比亞則擬把問題盡量在非洲層面解決,曾找來南非總統兼現屆非洲聯盟主席拉馬福薩協調。相對於埃及在安理會的強勢,埃塞俄比亞於非洲聯盟的和平及安全理事會獲較多支持,15個國家中只得乍得、貝寧與喀麥隆傾向反對。
雖然埃及的外交施壓只換來兩星期空間,但埃及在事件中找來的盟友,同樣是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上台後的外交重要夥伴。美國自阿比執政後一直支持他的民主化改革,阿拉伯聯盟中的阿聯酋及沙地阿拉伯向來跟阿比關係良好,在蘇丹與厄立特里亞的政治問題上都曾和阿比合作,阿比一天未能拆解國內各政治炸彈,得罪美國或阿拉伯聯盟均是付不起的代價。
在復興大壩爭議中,埃及、蘇丹和埃塞俄比亞因各自立場強硬,導致三方迴旋空間甚少,要在7月蓄水前達成協議的機會甚微。根據三國的外交關係,短期內非盟及美國等國際勢力或是破局的唯一希望。
陳冠東_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非洲研究碩士生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星洲疫情未受控 重振經濟更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