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29日

曾仲榮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病毒橫掃全球 中國翻身先過三關

新冠肺炎對中國經濟打擊無論在感染宗數,以至大半個中國幾近封城抗疫,都遠超2003年沙士,且因中國與全球經濟交往數倍於2003年,令疫情在全球擴散危機大幅提高,日韓和意大利的疫情爆發、美股大調整,成為衝擊中國和全球金融、經濟的第二波。

疫情打擊經濟會有多重,可用人體受傷作類比。只屬外傷,就如一個人打波跌斷手腳,需要一段時間療養,來得快時亦復元得較快,過後仍可龍精虎猛,與體內臟腑受創的內傷不同,內傷治癒後仍可能有不少後遺症。因此經濟外傷創痛過後,反彈力強,但要提防的是外傷若處理不好,借傷成毒,那傷害就會深重得多。中國要打贏疫戰,既要抗疫,亦要防止經濟外傷變內傷,重挫中國經濟本體,損傷國運。

初春不受控 外傷趁勢惡化

綜合分析員的估計,新冠肺炎將令中國首季經濟增長減少1至2個百分點、全年增長損失半個百分點,與去年經濟增長6.1%相比,今年首季增長約降至4.5%,全年增長約5.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估算,中國首兩個月旅遊及餐飲消費因疫情減少1.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已等同全年經濟增長損失逾1.3%,以此計算疫情打擊,可能高於外界估計。這些計算畢竟只屬靜態評估,若要動態地看,就要看中國能否防止外傷變內傷,至少有以下三大關鍵。

其一,疫情受控時間。新冠肺炎與沙士都屬春瘟,春天過後會消失,沙士經驗是5月天氣暖和時受控,今次為防新冠肺炎擴散,中國採取空前的封城措施,即時對經濟的打擊遠大於沙士爆發時,但卻有望以空間換取時間,在較短時間內控制及消滅疫情,若新冠肺炎能在3月受控而非待至5月,將可盡快展開災後重建,挽救經濟、恢復人心,免外傷長期困擾而惡化,引發內傷。

其二,中央保經濟措施能否到位。今年經濟絕不會如2003年般大反彈,皆因當年中國剛加入世貿不久,強力出口的拉動不單追回消費損失,令該年經濟增長10%,現在全球經濟動力有限、中美貿易戰又為中國出口添壓,出口已無力帶動復甦,唯有中央出力保經濟。中央政府借貸不高、每年財赤控制在GDP的3%內,因此有能力推出數以萬億元計的扶助經濟措施解困。

解經濟危機如救火,歷來短期手段必然是「放水」,內地1月新增貸款3.34萬億元,已創歷史新高,中央2月放水態度仍積極,暫時穩住了股市、企業及人心。中央政治局亦提出中期救經濟4招,包括積極擴大內需,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等;積極穩定外需,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給力支持貿易融資;要求有序推動央企、國企等各類企業,在做好防疫下復工復產;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尤重支持中小微企。大方向是如此,成果則要時間發酵。

即時最大問題是復工復產,因只有生產恢復,才可減少工廠倒閉;避免經濟內傷,才可保障就業,避免失業人口衝擊社會秩序,才可穩住日常生活物資供應,防止社會混亂。復工最大挑戰不只是疫情,還有地方政府心態。由於中央下令要地方嚴防死守,阻截病毒擴散,地方政府寧嚴勿寬,斷截人流及人群聚集,令民工難回城、工廠難復工,若中央無法緩解地方高壓手段,有效平衡復工與防疫的需要,復工復產緩慢,經濟外傷就可能引致經濟、社會內傷。

美股虛怯 恐懼殺傷力更大

至於外資會否因避疫而遷走,疫情猶如天災,是偶發而非經常性事件,天災導致工廠外移的可能性不高,只要中國能盡快控制疫情,就不會造成嚴重影響。

其三,會否因全球受創令中國傷勢加深。中國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遠大於沙士,中國2003年GDP只佔全球4.3%,現在升了3倍至16.3%,中國進出口過去17年亦勁增逾5倍,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中國旅客亦成為多國最重要的旅客來源,中國停工、旅客停外遊,對全球打擊將是2003年的4、5倍。

全球受中國新冠肺炎衝擊最嚴重的是亞洲,不少亞洲國家外貿及旅客依賴中國,日韓兩大亞洲國又出現社區爆發,將進一步創傷亞洲經濟,倒過來亦加大中國經濟復元難度;此外,意大利和伊朗的疫情亦有失控跡象,可能波及歐洲和中東,這波全球擴散還在發展中,對全球和中國經濟衝擊有多大,還難以估計。況且恐懼比疫情可能造成更大殺傷力,美股道指周一至周四合共暴挫逾3000點,周五早段又插近千點,雖似高位藉勢調整,但人心虛怯下難保跌出禍來。

中國疫情經歷封城強壓,有放緩跡象,本可開動救經濟行動,治療外傷、避免內傷,但全球疫情擴散速度似加快,造成第二波衝擊,恐防政經陷疫境,成為目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最大隱憂。

曾仲榮  資深傳媒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