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閏月
農曆每個月的長度相當於月亮一個盈虧的周期,大概是29.5天,故農曆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但這樣的話12個月合計只有354或355天,比陽曆的一年少了10到11天,久而久之月份就不能對應四季變遷,因而每過幾年,就需要加上一整個閏月,彌補缺少的日數。
古人置閏是採用「十九年七閏法」,平均每3年置一閏月,另有隔年置閏,以維持19年內有7個閏年。而現時置閏方式源自清朝,只要兩個冬至之間有12個完整月而非11個,就需要置閏。
節氣
按照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而訂立的補充曆法,最初於商朝時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到秦漢時代才完全確立流傳至今的廿四節氣。
廿四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的24個位置,根據現代的算法,兩個節氣之間相當於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了15度的距離。節氣比四季更準確和細致地反映一年當中的氣候變化,例如「驚蟄」是春天天氣回暖,冬眠動物被雷雨驚醒的日子;「霜降」是秋去冬來,露水因天氣轉冷而開始結成霜的日子。這些對古代農業社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天氣預測。
生肖
十二生肖起源無從稽考,但與其他農曆曆法內容不同的是,生肖紀年有可能並非華夏文明產物,而是從外來民族傳入。印度、哈薩克等地都有跟華夏文明很相似的生肖神話之說。另外,緬甸、埃及、希臘都有用動物象徵年、月、日的習俗,但不太可能跟生肖之說同源。
十二生肖【圖】完全對應十二地支,例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慣常而言生肖只會用於紀年,鮮有用於月、日、時的紀錄。
干支
華夏文明最古老的時間記錄方法之一,來源已不可考,自傳說時代一直沿用至今。干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由甲子開始數至癸亥一共60個組合,以此為一個循環。
最初干支只用來記錄日子和時間,直到東漢才開始與曆法並行,用作紀年(例如新的農曆年便是戊戌年),配合年號和日期,作更準確的記錄。干支也可用來記錄月份,但在正史記錄上甚少使用,反而多用於占卜問卦。
干支除了用作紀錄時間,長久以來也配合陰陽五行之說,被用作占卜流年運程。例如《通勝》中的「春牛圖」,就是利用春牛和「芒神」的姿態和顏色,以及旁邊的七言詩,預測該年的寒暑旱澇、農作收成。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