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近日做了個研究,發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去世後,國內聊天軟件微信第一次在個人對話中進行訊息審查。在此之前,雖然微信對於群組聊天和朋友圈功能內進行審查,而在劉曉波去世後,審查開始進入個人對話,任何關於劉曉波的文字和圖片均被刪除。這讓很多人的對話出現莫名其妙的訊息缺失,但卻不會有任何提示。
全民監控 阻斷訊息傳輸
中國網絡監控的過程,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科技角力。以往國內的網絡監控主要是通過封鎖IP來進行,聰明的網民很快學會以VPS或VPN來繞過「國家防火牆」(The Great Fire Wall of China),登錄Google和 FaceBook等國外網站。而以2010年Google退出中國為標誌,之後國內防火牆的能力不斷攀升,從能夠「偷看」電子郵件開始——很多用Gmail的國內用戶發現郵件有不同程度的延遲;此後,國內的網絡監控開始通過偽造TCP RST數據包或DNS(Domain Name Service)訊號來進行雙向阻斷。
2012年後,國內防火牆變得更加智能,開始以機器學習方法來對網絡訊息進行監控和審查。2014年,Gmail在國內全面被禁;國家防火牆開始以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向指定目標主動出擊,通過巨大流量使目標網站不堪重負而致癱瘓,香港佔中期間壹傳媒和公民投票網站PopVote均遭受此類攻擊。2015年,國際三大VPN供應商(Astrill、Strong VPN和Golden Frog)紛紛表示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受到干擾,知名翻牆軟件項目Shadowsock的作者在Github網站上正式被警方約談,並刪除了代碼。2017年初,境外VPN須經電訊主管部門備案。
劉曉波去世,又值十九大前夕,網絡審查的細緻程度令人心驚——除非有心互查,使用微信對話的雙方並不知道對方發出的「敏感」訊息被刪除;這與國家防火牆通過偽造TCP RST 數據包阻斷訊息傳輸,並告知服務器雙方訊號中斷是因為對方主動拒絕通訊,是一樣的悄然進行。此外,微信基於關鍵詞過濾的審查對國內和海外用戶區別對待,利用內地號碼註冊微信號的用戶即使之後改以海外號碼綁定微信,仍會遭遇審查。
實際上,中國的網絡審查能力不斷升級,不僅是科技能力比併的結果,更是國內三大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和作為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的互聯網公司配合主管部門主動進行審查的結果。
對於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這三大ISP而言,他們通過控制網絡傳輸的基礎通道進行審查;而百度、新浪、騰訊等ICP公司,通過對用戶生成內容(UGC)進行識別和監控。這兩種監控的手段在過去幾年同時快速升級,意味着中國的網絡社會在慢慢變成局域網。
面對無處不在的網絡審查,內地民眾已經習慣用各種諷刺和隱晦的方式討論敏感事件。中國之所以成為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的代表,大概是因為國民經常處於不能直言的處境吧。
劉璟_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講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普惠金融」 扶貧尖兵 |
上一篇: | 培養世界視野 香港邁向學習型城市 |